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例談
實驗教學
作者:王豔鳳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根據所教內容靈活運用實驗手段,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有吸引力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的探究渴望,培養他們的思維想象和探究能力,體驗探究樂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化學教學應靈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探究渴望,加強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綜合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筆者從事多年的化學教學,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進行著同樣的工作。用很多老教師的話說,筆者是年輕的老化學教師。筆者不想循規蹈矩地進行教學工作,對每節課都用盡心思,挖掘教材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大膽改革,聯係生活實際,尋找與高中階段相關聯的知識點,做到有機結合。筆者認為,每一節課都應講精、講透、講實、講活,要把能挖掘的知識引導學生充分地發掘出來,以不變應萬變。尤其是實驗課型,更是讓學生學一類,會一類,精通一類,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下麵以“氧氣的製取”這節課為例,說一說對講這節實驗課的設想。
“氣體的製取與收集”這一類知識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初中化學實驗操作的重要知識點,也是中考化學實驗考試的考點。做好這一類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實驗素養和創新精神。在進行氣體製取與收集的教學時,筆者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比如學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的製取裝置和收集方法,筆者讓學生進行比較,此時學生腦海裏都是一些知識的碎片,總結的結構性、係統性很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經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學生掌握的知識多是通過死記硬背獲得的,很少有學生是通過自主學習或探究獲得的。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並沒有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係,因此對知識印象不深。筆者認為如果多花點兒功夫在這節課上,讓每個學生親自體驗每種氣體的製取和收集方法,自己獲得一手經驗,會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例談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即:製取氧氣四步曲。
1)講解實驗原理。師生共同探索製取氧氣的化學藥品、製取方案、化學反應方程式等,讓學生頭腦裏先有理論基礎,為下一步做實驗提供理論支撐。
2)完成實驗操作。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按照教材提示的方法步驟進行嚴格的實驗操作。學生做起來很容易,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實驗要求完成實驗。這樣安排有三個目的。
①鍛煉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讓學生懂得實驗對於學化學的重要性,並學會觀察化學實驗的現象和科學記錄。
②可以檢驗上一課知識的學習效果。如果上節課的基礎知識沒掌握好,本節的實驗過程是很難完成的。通過實踐,使學生懂得學好化學應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而且這樣按部就班地讓學生接觸這些新知識,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沒有思維的跳躍與斷層,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③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做好鋪墊,通過教材的提示和自己探究,找出更好的實驗方案。
3)進行實驗改進。這步是在學生按照課本的要求做完實驗後,讓學生總結自己實驗的收獲,並分組分析本組在實驗探究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分析在實驗中存在哪些不足之處,便於在類似的實驗中引以為戒。通過充分的準備,很多組學生能根據本組的設想來完成氧氣的製取的裝置。有的學生發現,利用H2O2溶液製取氧氣的實驗,在檢驗氣體是否收集滿時,看不到帶火星的木條複燃的現象,實驗不是很成功。這是由於5%的H2O2溶液裏水的比例大,在生成氧氣的同時放出熱量,氧氣在冒出時帶出的水蒸氣很難使帶火星的木條複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實驗過程中增加了兩個裝置,即冷凝裝置和幹燥裝置,這兩個裝置有利於水蒸氣的液化,以免被氧氣帶出,同時能將生成的氧氣中的水蒸氣用幹燥劑除掉,使生成的氧氣中不再含有水蒸氣,這樣實驗的成功率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