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洲在東海中心,西南東北岸正等,方丈方麵各五千裏。
上專是群龍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之處。群仙
不欲升天者,皆往來此洲,受太玄生籙,仙家數十萬,耕田種
芝草課計頃畝如種稻狀。亦有玉石泉,上有九源丈人宮,主領
天下水神及龍蛇巨鯨,陰精水獸之輩。
附: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裏東複有碧
海,海廣狹浩汙,與東海等,水既不鹹苦,正作碧色,甘香味
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裏。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
治處。地多林木,葉皆如桑,又有椹。樹長者數千丈,大二千
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仙人食其
椹而一體皆作金光色,飛翔空立。其樹雖大,其葉椹故如中夏
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歲一生實耳。味絕甘香美,地生
紫金丸玉,如中夏之瓦石狀。真仙靈官,變化萬端,蓋無常形,
亦有能分形為百身十丈者也。
◇蓬丘
蓬丘,蓬萊山是也。對東海之東北岸,周回五千裏,外別
有圓海繞山。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洪波百丈,
不可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玉宮,蓋太上真人所居。
唯飛仙有能到其處耳。
◇昆侖
昆侖,一號曰昆夌,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地方
一萬裏,去岸十三萬裏。又有弱水周回繞匝。山東南接積石圃,
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淵之穀。此四角
大山,實昆侖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是王母居。王母告周穆王
雲:山去鹹陽四十六萬裏,山高平地三萬六千裏,上有三角山,
方廣成裏,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故名曰昆侖山。三角其一角
正北幹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
角正東,名曰昆侖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麵方千裏,
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
金台玉樓相鮮,如流金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
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
上通璿璣元氣,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
希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
萬度之綱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於
瑉城,象綱輔也。諸百川極深,水靈居之,其陰難到,故治無
常處,非如丘陵而可得論。爾乃天地設位,物象之宜,上聖觀
方,緣形而著。爾乃處玄風於西極,坐王母於坤鄉。昆吾鎮於
流澤,扶桑植於碧津。離合火精,而光獸生於炎野。坎總眾陰,
是以仙都宅於海島。艮位名山,蓬山鎮於寅醜。巽體元女,養
巨木於長洲。高風鼓於群龍之位,暢靈符於瑕丘。至妙玄深,
幽神難盡。真人隱宅,靈陵所在,六合之內,豈唯數處而已哉
!此蓋舉其標末爾。臣朔所見不博,未能宣通王母及上元夫人
聖旨。昔曾聞之於得道者,說此十洲大丘靈阜,皆是真仙隩墟,
神官所治。其餘山川萬端,並無覿者矣。其北海處又有鍾山,
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萬九千裏,高一萬三千裏,上方
七千裏,周旋三萬裏。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餘種。上有金台玉
闕,亦元氣之所舍,天地君治處也。鍾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
蛟龍山,西有勁草山,東有束木山,四山並鍾山之枝幹也。四
山高鍾山三萬裏,宮城五所,如一登四麵山,下望乃見鍾山爾。
四麵山乃天帝君之城域也。仙真之人出入道徑。自一路從平邪
山東南入穴中,乃到鍾山北阿門外也。天帝君總九天之維,貴
無比焉。山源周回具有四城。其中高山當心,有似於昆侖也。
昔禹治洪水既畢,乃乘蹻車度弱水而到此山,祠上帝於北阿,
歸大功於九天。又禹經諸五嶽,使工刻石,識其裏數高下,其
字科鬥書,非漢人所書。今丈尺裏數,皆禹時書也。不但刻劘
五嶽,諸名山亦然,刻山之獨高處爾。
“今書是臣朔所具見,其王母所道諸靈藪,禹所不履,唯
書中夏之名山爾。臣先師穀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昆侖、
鍾山、蓬萊山,及神洲真形圖。昔來入漢,留以寄所知故人,
此書又尤重於嶽形圖矣。昔也傳授年限正同爾。陛下好道思微,
甄心內向,天尊下降,並傳授寶秘。臣朔區區,亦何嫌惜而不
上所有哉!然術家幽其事,道法秘,其師術泄則事多疑。師顯
則妙理散,願且勿宣臣之意也。”
武帝欣聞至說,明年遂複從受諸真形圖,常帶之肘後。八
節常朝拜靈書,以求度脫焉。朔謂滑稽,逆知預觀帝心,故弄
萬乘,傲公侯,不可得而師友,不可得而喜怒,故武帝不能盡
至理於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