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繁榮發展中的銅川文化(2 / 3)

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利用

我市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間文化蘊藏豐富。耀州窯傳統手工技藝,藥王山古廟會分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爐窯神廟祭祀禮儀、耀州社火――火亭子,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市孟樹鋒被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係。

電影放映工作穩步推進

建市50年來,我市電影放映工作曾經出現空前繁榮。電影市場也異常活躍,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電影市場一度萎縮,我市電影立足學校,做好愛國主義影片放映,麵向農村,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使我市的電影放映工作穩步推進,連續5年完成農村一月一村一場電影的目標任務,榮獲省文化廳的獎勵,2007年,省上又在我市全麵推廣農村數字電影放映,使我市廣大農民群眾看電影得到有力保障。我市的經驗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

文化設施建設勢頭迅猛

文化設施是一個城市發展進步的窗口和標誌。建市初期,為了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先後建成了工人文化宮、礦工俱樂部、基建公司俱樂部等文化設施。六十年代中期,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直至七十年代中期,盡管先後成立了銅川市電影公司、銅川市豫劇團、銅川新華書店等一些文化單位,但全市的文化設施建設如同經濟工作一樣,沒有得到較大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滾滾春雷,迎來了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壓倒一切,銅川的設施建設力度逐年加大,先後投資建設了銅川市圖書館、銅川市群眾藝術館、銅川劇院、銅川市秦劇團等一大批文化設施和單位。各中省屬企業也先後建起10餘座工人俱樂部。農村文化站建設也蓬勃興起,先後建起了50個農村鄉鎮文化站,各區縣也紛紛建立了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實現了“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的目標。

九十年代中期,新成立了銅川書畫院、銅川市文化市場稽查隊等文化單位。

隨著全市政治中心的南移,進入九十年代末,開始在新區著手規劃建設銅川市圖書館、銅川市文化藝術中心等大型文化設施,截止目前,銅川市圖書館主體工程已經封頂。與些同時,全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正在形成。文化設施的迅猛發展,為廣大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