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路運輸業發展情況
(一)貨運發展情況
1959年建市初期,全市僅有載貨汽車205輛,膠輪大車415輛,年完成貨運量166.79萬噸。70年代後,全市貨物運輸由人畜力車迅速向機動車轉化,運量大增。1978年全市有載貨汽車598輛,年完成貨運量319.65萬噸,80年代後,隨著經濟體製改革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單位自辦和個體業戶等多種渠道使用機動車輛,參與公路交通運輸市場競爭,貨運汽車成倍增長,貨運量迅速上升。1989年,全市載貨汽車達4581輛,是1978年的7.7倍,完成貨運量403.96萬噸,是1978年的1.26倍。進入90年代後,交通運輸業出現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繁榮景象,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的新型公路交通運輸結構。到了2007年全市共有營運貨車5240輛,完成貨運量1213萬噸,分別是建市初期的8.5倍、7.3倍。
(二)客運發展情況
建市初期,我市僅有客運車輛3輛,108個座位。1961年10月,銅川城市公交成立,當時僅有汽車1輛,公交線路1條。此後,隨著客運能力逐年加強,到了1977年,全市大小客車增至47輛。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客運事業更加興旺發達,客運車輛劇增。1986年,全市客運汽車達985輛,客運線路發展為43條,客運營運裏程6390公裏,其中跨省線路4條,營運裏程522公裏,日發班車89次83班,全市農村支線客運裏程385公裏,有38個鄉鎮通了客運班車,占全市43個鄉鎮總數的88.4%。1988年,銅川交通運輸部門又和榆林、延安、渭南、寶雞、鹹陽等地(市)實行對開班車,營運客車增至1131輛,營運線路發展為53條,其中跨省線路7條,跨地(市)線路14條,市境內線路31條。使銅川地區基本實現人便於行、貨暢其流。1993年,為加強全市客運運力的宏觀調控,從4月1日起,全市實行了新增社會跨區客運車輛客運附加費差額征收製度,並在市境內的銅川之耀縣、高樓河、玉華、陳爐4條郊區線路推行了線路營運證牌有償拍賣,共成交客車45輛,投入總座位634座,加強了客運市場的管理。至1997年年底,全市營運客車達1215輛,其中班線客運476輛、出租車554輛、市內公共汽車185輛。完成客運量14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1448萬人公裏。到2007年底,全市營運客車達1513輛,客運線路113條,其中,省際線路6條,市際線路46條,縣級線路61條。完成客運量875萬人,客運周轉量71054萬人公裏。有城市公交199輛,營運線路14條,營運裏程563公裏,年完成客運量達2587萬人次。
(三)汽車站場發展情況
早在50年代,銅川汽車運輸公司就在北關修建了銅川第一個正規客運汽車站。隨著銅川經濟建設的發展,交通事業的騰飛,客運汽車站也隨之增加。截至2000年11月底,全市已發展為9個等級汽車客運站。近年來,為真正實現農村客運班車通達工程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同步實施,方便人民群眾出行,市交通局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從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因地製宜,認真抓好農村客運站建設工作。現已建成五級鄉鎮客運站19個,建成招呼站33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汽車客運站59個(含鄉鎮客運站),是2000年的5.8倍。平均日發班車781個班次。全市34個鄉鎮全部開通了班車,543個行政村中,符合通達條件行政村的通達率達到78%,年內力爭到82%的目標。
(四)維修企業發展情況
1960年,銅川市第一個汽車修理廠―陝西省銅川運輸公司汽車保修廠成立,對公司運輸車輛實行計劃保養。1962年,銅川市運輸公司汽車修配廠建成投入生產,對該公司運輸車輛進行小修保養。與此同時,銅川礦務局、西北煤炭工業管理局基本建設局(今山西煤炭建設前身)先後建成汽車修理機構,對各自車輛進行維修養護。至此,銅川汽車修理技術力量日益增強,修理機械設備不斷增加,開始有計劃地向大、中修理和分級保養水平邁進。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銅川交通運輸事業蓬勃發展,機動車輛迅猛增加、汽車維修業也隨之增加,逐步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新局麵。1985年全市有汽車維修業64家。到1997年底,全市共發展汽車維修業243戶,從業1553人,年總產值達480萬元。為適應廣大車主對車輛的專業維修、快速維修、適時保養的需求,汽車維修企業積極調整經營結構,加快技術水平、專業設備、人員培訓、服務管理、資訊聯絡等方麵的轉變,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截至2008年,各類汽車維修業戶達到276戶,其中一類維修企業6戶、二類維修企業29戶、三類維修企業241戶。較2000年增長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