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建市50年銅川財力不斷壯大(3 / 3)

――突出和諧主題,促進社會事業全麵發展。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投入,促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十五”期間,我市教育投入由2000年的10195萬元增加到20062萬元,增長103%。其中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由6291萬元增加到12587萬元,遞增100%;爭取危房改造工程、義務教育工程、高中建設、布局調整、寄宿製學校改造等各種項目資金共計8440萬元,新建校舍10.5萬平方米,改造校舍14萬平方米,改善了我市學校的辦學條件。實施“兩免一補”解決了農民上學難的問題,“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全市教育“兩基”目標全麵實現,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對文化事業建設做到了“五納入”,即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製改革、納入領導責任製,確保文化投入不低於當地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經費按全市人口計算人均達到了0.36元的標準,計劃生育投入達到了人均10元的標準。

――深化財政改革,公共財政框架初步建立。1994年的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稅製改革和2004年省以下的財政體製改革,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分稅製財政體製,在保證中央集權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在實行分稅製財政體製改革、不斷完善財政收入體製改革的同時,隨著1994年分稅製財政體製改革的實施,以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為目的的財政支出改革也逐步鋪開:工資統發,實現了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和離退休人員工資及離退休費無拖欠。政府采購、會議費集中核算,節約了大量財政資金,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2007年,政府集中采購業務節約資金313.9萬元,節約率9.3%。收支兩條線管理理順了收支秩序,經濟環境得到優化。部門預算改革逐步擴大,初步實現了預算編製的公開化和公平化。會計集中核算、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推進,理順了會計秩序,加快了財政資金運行效益。村賬鄉管、鄉財鄉用縣監管全麵推廣,有效保證了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全麵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相結合的財政監督機製,覆蓋了財政工作的各個領域,對健全財政政策體係、深化財政體製改革等方麵保駕護航,為推進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提供了有力保障。

50年艱苦拚搏,成果豐碩。新世紀任重道遠,責任艱巨。如今,銅川的經濟社會發展又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發展跨越發展、構建和諧銅川的發展思路,隨著銅川公共財政體製的不斷建立和完善,我們相信銅川財政建設將會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