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財政職能,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壯大。圍繞“5523”工程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作用和財政資金放大效應,利用企業挖潛改造資金、項目前期費、工業發展基金、現代建材業發展基金,支持工業強市戰略、項目帶動戰略的實施,提升壯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每年僅市財政安排項目前期費400萬元、重大項目包裝費100萬元、獎勵資金500萬元,支持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製定《銅川市工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建立工業發展基金1046多萬元,每年安排30萬元用於充實工業發展基金,重點支持我市工業企業的發展,圍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和企業挖潛改造有選擇地投放,支持企業挖潛改造。通過開征價格調節基金、爭取省環保補助以及拍賣閑置資產等多方籌集建設資金,至2007年底,先後投入7467.23萬元用於川口地區水泥企業改造和環保治理,保證了聲威水泥項目新建粉磨站的資金需要和關閉立窯後的社會穩定,確保了水泥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淨化了城市環境,實現了環境治理和發展經濟的“雙贏”目標。為進一步加大銅川城市建設投融資力度,組建銅川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國家開發銀行成功簽約1.4億元貸款,為我市南市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發奠定了基礎。不斷拓寬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業務,組建成立了財信典當公司,扶持我市中小企業發展。僅2007年,市財政新增財力用於經濟發展的資金就達到了5000多萬元,占新增可用財政的37.35%。――堅持以人為本,民生保障重點得到落實。全麵貫徹“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理財思想,加大對民生的保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全市社會保障支出16845萬元,比1985年增長84倍。其中,撫恤社會福利救濟支出1918萬元,比1978年增長39倍。從2001年起實現了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費用按時足額發放,順利完成了“三條保障線”向“兩條保障線”並軌工作,先後推進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市低保、農村低保等改革工作,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網絡。通過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支付職業介紹補貼等方式,大力開發就業崗位,使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對象做到應保盡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41.28萬人,實現了全覆蓋。2007年全市為46644名參合農民報銷門診和住院醫藥費1696.88萬元。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確保全市民生“十大”工程資金保障,今年上半年項目資金共執行10993.7萬元。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92年的1403元增加到2007年的8163元,增長了5.8倍,年均增長11.6%。
――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多年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大財政支農力度,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從1985年到2005年二十年間,全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農林水事業發展資金3.91億元,年均增長12%。僅“十五”期間,全市就投入農林水事業發展資金1.9億元,主要用於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補助、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小型農田水利、人畜飲水、鄉村道路建設、移民搬遷、農業綜合開發等,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村通”目標。圍繞發展“果、牧、藥、菜”特色產業,全市鄉鎮企業中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1400多個,其中培育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餘家,涉及蘋果、葡萄、核桃、奶製品等二十多個門類。全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市自農村稅費改革以來,不僅實現了農民零負擔,而且對農民的糧食補貼、地膜玉米補貼、大中型農機具補貼、柴油化肥補貼等各項惠農補貼政策得到全麵落實,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2007年,全市通過“一折通”方式發放農民綜合補貼資金1635.23萬元,發放糧食供應補貼58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61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0元,增長了43倍,年均遞增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