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據一些資料介紹,銅川正在著力打造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吳書記,請您談談這方麵的情況。
吳前進:煤炭、建材、電解鋁是銅川傳統的主導產業,但產業之間缺乏關聯度,長期以來經濟的增長主要建立在資源消耗的增加上。近年來,我們摒棄沿襲多年的“挖煤賣資源、挖石頭燒水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著眼於資源的多層次轉化增值,打造“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以煤發電、用電煉鋁、電廠煤渣用做水泥生產原料,促進了產業間的良性循環。由煤到電,引進實施了總投資100億元的華能銅川電廠,全部建成後裝機容量240萬千瓦,年消耗轉化煤炭600萬噸,目前一期工程兩台60萬千瓦機組已建成投運。電廠產生的120多萬噸煤渣和20萬噸石膏,被銅川的水泥企業作為生產原料全部消化,既節約了電廠的煤渣、石膏儲運處理費用,又為過去需到外地購買拉運煤渣、石膏的水泥企業降低了成本。正在爭取華能銅川電廠直供銅川鋁業用電,實現電力直供後將使電解鋁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大循環形成後,銅川將成為西北乃至全國的大型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基地。這些項目建設中都采用了先進的節能、降耗、治汙技術和工藝,電解鋁噸電耗降低10%,生產效率提高10倍,汙染降低50%,消除了煙塵汙染;水泥熟料煤耗節約了20%,粉塵全部達標排放,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2007年1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視察銅川時,對華能銅川電廠項目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項目建設工期短,布局緊湊,節地、節水、節能、節資、環保。同時,不斷拉長循環經濟產業鏈,圍繞鋁冶煉產業,大力發展上遊的碳素、下遊的合金鋁、鋁型材等項目;在高瓦斯礦區實施了煤礦瓦斯發電項目,建成了西北第一座礦井瓦斯發電廠;實施了水泥窯尾餘熱發電、清潔燃料水煤漿生產、煤矸石等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經過不懈努力,循環經濟已初見成效。
主持人:在做大煤炭、水泥等傳統產業的同時,銅川如何發展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潛力如何?
吳前進:在做大傳統產業的同時,我們大力培育發展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旅遊等五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華能銅川電廠和蘭芝電池、麟字電池等一批綠色電源產業項目先後建成投產,產品遠銷沿海地區和海外市場;台灣旺旺食品2003年落戶銅川新區後,不斷擴大規模,3條生產線已建成投產,牛奶和休閑食品生產線正在建設之中;豐禾、方舟等醫藥企業完成了GMP改造認證,加快新藥研發,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旅遊業依托玉華宮、藥王山、耀州窯等旅遊文化資源,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功能,提升景區品位,著力打造醫藥文化遊、耀瓷文化遊、佛教文化遊、休閑度假遊等旅遊品牌,銅川已成為陝西北線旅遊的熱點城市,新興產業正在成為銅川新的經濟增長點。
主持人:我們知道,銅川是一個老工業城市,過去環境汙染尤為突出,曾被媒體上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近年來,銅川市委、市政府堅持不懈地實施環境汙染綜合整治,城市麵貌煥然一新,請問吳書記,銅川在根治環境汙染上是如何尋找突破口的,取得了哪些效果?
吳前進:銅川作為一個能源和建材工業基地,長期以來,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給自身遺留下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以煤煙、水泥粉塵為主的環境汙染十分嚴重,曾被中央媒體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不僅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極大地製約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我們集中力量,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汙染綜合治理,拆遷了老市區20多個煤台和汙染企業,關閉了100多個“十五小”企業,在市區全麵禁燒煙煤,推廣天然氣、液化氣等清潔能源。特別是針對水泥企業粉塵汙染,我們按照“上大關小、治旋關立、集中煆燒、分散研磨”的思路,進行綜合治理,建成了3條日產5000噸,1條日產25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和一批大型粉磨站,關閉拆除了22條工藝落後、汙染嚴重的機立窯和小水泥生產線,不斷加強對水泥企業排汙的監控和治理。建成了一批汙水和垃圾處理廠。同時,我們還嚴格執行新上項目環評製度、“三同時”製度和排汙許可製度,堅決杜絕新的汙染源。2007年全市二級和好於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96天,成為國家環保總局通報表彰的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增長最快的9個城市之一。今年1-8月份全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達到225天,受到國家環保總局的通報表揚。
主持人:吳書記,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這個概念,您作為十七大代表,請您談談銅川是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的?
吳前進: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形態,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重要標誌。把銅川建設成為城在林中、水在城間、交通順暢、環境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是86萬銅川人民的共同暢想。銅川市委、市政府在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堅持不懈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10多年來,通過一浪高過一浪的植樹造林活動,隨著一株株生態樹、一片片致富林的栽植,昔日的“煤城”銅川,漸漸披上清新靚麗的綠裝;昔日的荒山禿嶺,漸漸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具體講,銅川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總體上是以三個梯次逐步推進的。2000年以前以城市園林化工程為主,老市區直觀山坡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初步見到成效;從2000年開始,我們采取機關幹部栽植“公仆林”、企業職工栽植“曙光林”、市民栽植“紀念林”等多種形式,全民動員建設綠色城市,綠化荒山荒坡,栽植各類樹木400多萬株;2003年起我們著力營造210國道和西銅高速銅川境內百公裏綠色長廊,國道和高速路兩側栽植20米的寬幅林帶,並綠化沿線直觀山坡,栽植綠化苗木200多萬株。同時對沿線廢棄礦山及立體斷崖進行了綠化整治,如今的210國道和西銅高速銅川段兩側已是滿眼綠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新區,我們開展了“我為新區添點綠”活動,建成了陝西乃至西北地區規模較大的牡丹園,同時嚴格控製建築密度,新區綠地覆蓋率達35%以上,新區已成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園林式城市。在老市區,我們采取“控建增綠”的措施,實施了漆水河河濱景觀綜合改造工程,形成10萬平方米水麵、14.4萬平方米綠地、12公裏河堤景觀道路。到2007年底,銅川市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到32.86%,人均公共綠地麵積7.31平方米,比過去有了大幅度提高。今年春季,我們又提出了“圍繞兩大目標,綠化三大流域”的思路。一個目標是,今年全麵完成160萬畝鮮幹果經濟林基地建設任務,實現農民人均4畝果的目標,解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問題,這個目標已經實現。另一個目標是,抓好境內漆水河、沮河和趙氏河三大流域的綠化,為建設大城市格局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