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3)

“有一天清早,縣令還在睡夢之中,就聽聞驚堂鼓叫人敲地‘咣咣’作響,他連忙更衣升堂,隻見公堂下弓身跪著三個農民模樣的人,一見縣令,就齊聲叫道:‘求大人做主啊!’縣令忙問:‘何事要我做主?’農民指了指門外,縣令起身去看,隻見大堂門口橫躺著一人,動也不動,顯然是死了。人命關天啊!縣令不敢怠慢,引著眾捕快一齊去看,死者也是個農民,不過三十來歲,身體很魁梧!他的脖子上有四個洞,呈正方形排列,也不知是什麼兵器留下的傷口。縣令暗自思索,莫不是被野獸咬死的?他忙問跪著的農民:‘此人怎麼死的?’一個年老的農民道:‘不知道,我們本都是起早去忙農活,誰知我正在除草,就聽見不遠處有慘叫聲,這個時節正是玉米將要豐收之際,那些玉米杆長得比人還高,我聽到聲響,卻看不到人,隻能尋聲去找,誰知走出個十來丈遠,就見他倒在田裏,鋤頭扔在一邊,已經沒氣了。’”

“‘如此說來,凶案現場就在農田裏嘍?’縣令捋了捋胡須,‘捕頭,你帶人去看看,我再審審這幾人!’‘是!’捕頭得令,引著幾個捕快,由那個年老的農民帶路,一齊奔現場去了。縣令湊到師爺耳邊悄聲說:’師爺,你看這幾個農民會不會是凶手?'師爺也低聲道:‘是與不是,審審不就清楚了!’”

“捕頭深夜才回來。縣令、師爺在大堂點起一支火燭,三人為了破案,連夜討論案情。經過審問,縣令與師爺一致認為,三個農民是無辜的,便放了他們,死者的具體情況,縣令也通過走訪調查清楚了。那死者兄弟一人,父母早亡,還未曾娶妻,是個光棍,平日裏勤勞肯幹,為人又和氣,在街坊裏口碑還不錯。據那三個農民交待,死者生前並無仇敵,應該不是仇殺!縣令猜測道:‘那,會不會是圖財?’師爺搖搖頭:‘不會的,此人窮的上頓不接下頓,有何財可圖?’縣令道:‘有理,捕頭,你去查看現場,有什麼收獲?’捕頭道:‘現場是在田地深處,那裏莊稼被踩倒一大片。我仔細勘察過,田裏泥土鬆軟,腳印很雜亂!有死者的,有那幾個報案農民的,凶手的腳印應該也在其中,我推測,死者生前有過反抗。‘“

”’哦,死者與凶手搏鬥過?何以見得?‘捕頭道:’死者是個壯年漢子,身體棒的很,若要殺他,必然會遭遇反抗!雖然現場腳印雜亂,但我和眾兄弟忙活了一天,也並非一無所獲。現場一共有五個人的腳印,分別是死者的,報案的三個農民的,剩下一個,應該是凶手的!‘縣令:’凶手腳印如何?‘捕頭:’凶手腳印寬大,陷進泥裏較深,應是個體型高大的漢子,不過這人行路分外蹊蹺,他兩隻腳印一直是並在一起的,而後我遁著腳印一路跟蹤,卻尋到一口水井前,腳印也便再尋不到了!‘師爺:’凶手投井了?‘縣令:’有可能,大概他害怕吃官司,便畏罪自殺。‘捕頭晃了晃腦袋:’不太像,我曾命人在井中打撈,並無甚發現,況且那井不深,水又清澈,隱約便可望見井底,也不見有異樣。‘縣令:’會不會凶手水性極佳,從井中遁逃了呢?‘武捕頭一拍桌子:’有理,那井源頭何在?‘“

”’這?‘縣令被問住了,便向師爺請教,師爺道:’咱們鎮的井水,源頭都在城西小青河,可是,隻以腳印作為線索追查,未免唐突了些。‘‘管他唐突不唐突,既然有線索可以追查,就不能輕易放過,明日我便去小青河查個究竟!‘捕頭堅定地說道。次日清早,太陽才剛升起,捕頭與縣令便動身了,師爺年紀大了,起不得早,二人便未驚動他。臨行前,縣令囑咐眾捕快,一定要在鎮上嚴加巡視,以免再有人遇害,眾捕快得令,立即動身加強巡視,縣令與捕頭騎著快馬,一路奔向小青河展開秘密調查。小青河雖是此鎮井水源頭,卻不流經小鎮,隻在地下通著些水道,若要去小青河,需得出城才行。這鎮子隻有東南兩個城門,縣令、捕頭從南門出城,抄小道去小青河。其實這二人皆不知小青河的具體位置,隻聽師爺說河在城西,便自顧向西走,已行出六、七裏光景,仍不見有河。此時已是晌午,這二人行事匆忙,都是又渴又累,偏偏忘了帶幹糧,隻好強忍饑餓,繼續前進。又走了一陣,已久沒有河的影子,那兩匹快馬倒發了脾氣,立在路旁不肯動彈。二人無奈,暫時將馬拴在路旁,又覓得一棵梧桐樹,樹下林蔭清涼,二人倦意頓生,雙雙靠在樹上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