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口出髒話,人無修養(1 / 2)

當我們遇到一些摩擦,情急之時,難免有想罵人的衝動。但有很多人,即使不生氣也髒話不離口,把髒話當口頭禪。一個人形象再好,穿得再有品位,隻要吐一句“國罵”,立刻就會被人看輕。

梅子在一個廣告公司當了3年業務員,業績平平,從不出眾。比她年輕的幾個員工都比她掙得多。梅子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說話,她一張口,說不上3分鍾就開始吐髒字。因此公司裏有重要客戶從來輪不到梅子接待洽談,她隻好在一些不計較小節的小客戶圈子裏尋找機會。雖然說話帶幾個髒字不算什麼大毛病,卻暴露出梅子“沒修養”的致命弱點。

說話能力,是個人素質中重要的一環。一個人會不會交際,懂不懂禮儀,待人接物的能力如何,我們從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和內容,就可以判斷出來。沒有修養的人不僅很難在社交場合中贏得別人的尊敬,更容易因為“出口成髒”而導致事業上的失敗。我們究竟該如何說話呢?

三思而後“說”

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與人談話時,千萬不要賣弄學問,故意使用對方聽不懂的名詞術語,誇誇其談卻讓人不知所雲。故意說讓人費解的話是浪費時間,也是對別人的不尊敬。說話時一定要考慮雙方的性別、年齡、性格、身份、思維習慣和受教育程度,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在談話中所扮演的角色,使用簡潔通俗的語言,這樣可以拉近雙方的距離,減少摩擦和誤解。

打好腹稿,精簡語言。語言是溝通的橋梁,談話的過程就是使用語言的過程。語言表達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言盡其旨,是否準確恰當,決定了你所說的話是否能有理想的結果。說話前,準備說什麼內容,準備說多長時間,希望取得什麼效果,都要有個計劃,以防開口後語無倫次,引起自己的緊張或別人的反感,引發矛盾。

不說髒話,不胡攪蠻纏。俗語言:“禍從口出,福從嘴來。”不會說話的人一張口就得罪人,招來麻煩;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招人喜歡,事半功倍。敢於說話的人受歡迎,因為他有勇氣有魄力,但“勇敢”不等於“莽撞”,不是什麼話都能說的,尤其是在談話過程中遭遇矛盾衝突時。需要強調的是:無論談話中出現什麼不愉快的爭論,都不要口吐髒字。此外,我們應做到沒有原則的話不說,沒有道理的話不說,沒有意義的話不說。

張業在一個小商品交易會上認識了一個同行,名叫白彪,兩人為了業務上的便利,均有加強聯係的打算。白彪出差到張業的家鄉,打電話聯係後,張業請白彪一起吃飯。兩人在約定好的飯店裏見麵了,相談甚歡,彼此都感覺對方值得交往。因為是客流量高峰期,飯店裏上菜慢了點兒,服務員端上第一道菜後,恭敬地向兩個人鞠躬並道歉。張業表示理解。白彪卻不依不饒地張口就罵服務員:“你他媽新來的是怎麼著?端著盤子迷路啦?這麼半天走不過來,什麼水平?”張業勸他說:“算了算了,飯店菜做得好,這個點兒人就是多,廚師忙不過來不能怪服務員。”白彪閉口。過了一會兒,服務員端上來一盤京醬鴨絲,白彪詢問道:“哎,我說這肉是鴨肉嗎?別他媽的拿豬肉雞肉糊弄我們啊,我可經多了。”一頓飯下來,白彪罵了服務員四五回,和張業說話倒一直很客氣。張業表麵上對白彪很尊敬,心裏卻已經把白彪看扁了。他想,這樣勢利的小人,一旦合作出了問題,他肯定會落井下石,溜之大吉。張業見識過白彪飯桌上的嘴臉後,不打算再與白彪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