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求別人時要“請”字當先(1 / 2)

美洲諺語說:禮貌是人生習慣的第一件大事;德國諺語說:有禮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從幼年時起,我們就開始接受禮儀教育。“請”字代表著尊重和期待,是“禮貌”的代言詞語之一。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無論與熟悉的人交往,還是與陌生人交往,我們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們總有需要別人的時候。隻要我們生活在人群中,就要學會禮貌地表示請求。有求於人,理應禮貌表達。無論對別人有什麼需求,都要“請”字當先。否則的話,必然會時常碰壁。

禮貌在先

誰不喜歡懂禮貌人的呢?請別人提供幫助、作出某些讓步、執行任務等等,一定要養成禮貌在先的習慣。

首先,稱呼被請求者時要禮貌。一定要得體地使用“您”這個稱呼。如果對方和我們關係很近,用“你”來稱呼他即可。表達請求之前,可以先表示歉意,先說“打擾了”、“抱歉”、“對不起”,一來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二來是為了表示懇切的心情。

其次,表達請求時要禮貌。表達請求時,我們常常會用到一些約定俗成的話語。比如路上擁擠,對陌生人說“勞駕您讓一讓”;東西掉了,對旁邊的人說“麻煩您幫我撿一下”;去超市購物,對服務員說“請問食品區在哪裏”;去某單位找人,對門衛說“拜托您叫一下某某”。“勞駕”、“麻煩”、“拜托”等就是請求用語,其中我們使用最多的,還是“請”字。一個“請”字,將對方置於被尊重的地位。陌生人之間使用這些話語能很快消除戒意,促成請求目的的實現;熟人之間使用請求用語,有利於減少摩擦、增進情感;親朋好友之間恰當使用請求用語能營造和氣融洽的生活氣氛。比如在餐桌上對家人說:“請你幫我拿個雞翅好嗎?”“請給我拿個雞翅吧!”結果一定會比說“哎,給我個雞翅!”要好。除了這些,還可以用疑問句式表達請求,如“我可以做什麼嗎?”“我這樣做好嗎?”“你能不能……”等等。

再次,態度和語氣要禮貌。表達請求時,一定要注意說話態度和語氣。態度要恭敬自然、謙虛有禮。語氣要誠懇大方。雖然是有求於人,卻沒有必要低聲下氣、誠惶誠恐,否則會降低你的身份,讓對方輕視你。更不能用命令式的語調生硬地要求別人,否則對方會被你的傲慢激怒,或對你的無禮要求不屑一顧。

馬力和袁斌一起到郊外去野餐,他們選擇了一塊緊挨河邊的草地。陽光很好,河邊的樹蔭籠罩著他們,兩個人把食物在塑料布上攤開,邊吃邊聊。正聊得愉快的時候,一群嬉笑打鬧的孩子打擾了他們。孩子們時而在河的淺水中相互撩水,在河裏打水漂,時而在草地上追逐奔跑。兩個孩子跑到離馬力和袁斌很近的地方相互追打,一個孩子奔跑時不注意把草葉撒到了他們的食物上。馬力和袁斌很是不快。馬力站起來,衝孩子們厭惡地揮手大叫:“哪兒來的野孩子,滾遠一點兒!”一個孩子不服氣地衝馬力做鬼臉,還有一個孩子故意從兩個大人身邊跑過,撒下一把草葉。馬力氣得衝孩子們大罵,孩子們則對兩個大人吐口水。袁斌說:“小孩子家,衝他們發火幹嗎?”隨即站起來對孩子們說:“喂,小朋友,我們這裏有蛋糕,請你們吃好嗎?過來嗎?”一個孩子說:“不稀罕!”袁斌繼續態度和藹地說:“咱們商量商量,你們到那邊兒玩,我們在這邊兒玩好嗎?”那個孩子和夥伴們嘀咕了一陣子,麵帶得意之色地回答道:“好吧,讓你們一次!”孩子們聽了袁斌的話,不再打擾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