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活在傳奇裏的那個人(2 / 2)

他還喜歡炫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動輒以激將法來刺激部下的自尊心。

他也會在脆弱無助的時候,低下高昂的頭,向神靈祈禱求救。

他也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他之所以要獨攬大權,連年北伐,也並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劉備生前的重托。更大的可能是因為他一定要實現自己的抱負,讓自己的功勳蓋過薑子牙、張良、管仲、樂毅這些光輝的先輩。

但他又是一個極端無私的人。幾十年來,他把國當成了家,他對國的付出遠遠超過了家。他的兒子諸葛瞻才識平庸,根本就不像諸葛亮的兒子。這固然有天賦方麵的原因,但諸葛亮疏於培育也是不爭的事實。諸葛亮以軍旅為家,又何嚐分出一丁點的時間來給家庭,來給家人?他對薑維的關愛甚至遠遠超過了兒子。他把行軍布陣之法對薑維傾囊相授,沒有一絲一毫的藏私,不就是為了國家的平安?在他的臨終上表中,諸葛亮寫道:“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一個堂堂的大丞相,家裏隻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清貧廉潔若斯,怎麼能不讓人感動呢?他死的時候,內無餘帛,外無贏財,怎麼能不讓人感慨呢?

諸葛亮專權幾十年,卻從來沒有為自己,為家人謀取私利,而這正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最高的價值評判標準。諸葛亮做到了。這是極不容易的事情。縱觀曆史,比諸葛亮才華卓越的也大有人在,比諸葛亮功績卓著的人也大有人在,但能夠像他這樣不為自己謀私利的人卻屈指可數。“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絕不僅僅諸葛亮寫在紙上的一句空言!

所以,所有不完美的瑕疵掩蓋不了他的光輝,反而讓他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諸葛大名垂宇宙的奧秘或在於此。

我們記住了他容貌出眾,風度翩翩;我們記住了他智謀出眾,學識淵博。我們記住了他忠誠奉公,恪盡職守。我們記住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記住了,他的一生,風雲激蕩;我們記住了,他的一生,揮斥方遒,我們記住了,他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傳奇。

我們忘記了他的種種失誤,種種缺點。我們忘記了他的實際成就,其實趕不上薑子牙和張良,甚至連管仲樂毅也不如。

諸葛亮的成功,應該歸功於他對人類心理規律的深邃洞察與嫻熟運用。諸葛亮的失誤,也正是受製於人類心理規律的約束與局限。

諸葛亮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會犯錯。我們不必拘執於諸葛亮的錯誤而質疑他的完美。我們也不必糾纏於諸葛亮的完美而去掩飾他的錯誤。我們已經知道,他並不完美,但是人們希望他完美。因為這個世界應該有一個完美的象征。人們將這人世間最美好的預期投射於他身上。因為人們相信他配得上這份榮耀。這種“選擇性知覺”正是人類揮之不去的根性。

當我們懂得了這一點,也就能正視、平視諸葛亮了。而無論是仰視或是俯視,都是對諸葛亮的不尊重,也是無知的表現。這才是整部《心理諸葛》真正想表達的一個觀點。

曆史已經遠去,永遠不可逆轉。曆史又在重演,似乎沒有新意。但還是讓我們從曆史中汲取智慧吧,讓我們致力於把毫無新意的生活過得更加美好……

……

心理感悟:無私不過是自私的一種表現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