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五丈原的一聲歎息(2 / 2)

諸葛亮連續祈禳了六天,看看主燈一直明亮燦爛,眼看大功即將告成,不覺大喜。最後一夜,諸葛亮披發仗劍,踏罡布鬥,正在壓鎮將星之際,魏延飛奔入帳,大喊道:“丞相,魏兵突然來襲!”

魏延走勢甚急,腳風強旺,竟然將主燈撲滅!魏延為什麼會如此慌急?這是因為魏兵已經久守不出了,突然發兵,當然會讓蜀營猝不及防!

諸葛亮一見主燈熄滅,知道自己最終的努力也付之東流了,把寶劍一扔,長歎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八個字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樣,也是千百年來,人類在神秘的天道麵前苦苦求索、苦苦掙紮而終於認輸服膺的精煉總結。諸葛亮終於接受了命運對他的安排。

薑維見了,憤怒已極,立即拔出劍來要殺魏延。可是魏延又有什麼罪呢?他事先並不知道諸葛亮在為自己祈命。軍情緊急,立即趕來向諸葛亮彙報,足見他在長期的僵持中並未喪失警惕,其反應速度是諸將中最快的。這隻能說明魏延對諸葛亮的尊敬,以及在業務素質上的遠勝他人。

諸葛亮急忙攔住薑維,說:“是我天命已絕,不是文長的過錯啊。”

冥冥中自有天意。諸葛亮一直處心積慮,要坐實魏延反叛之名,並將以此罪名將其除去。但卻沒想到,諸葛亮自己卻要先死於魏延之手。

諸葛亮知道,這不過是司馬懿對自己病重有所覺察而故意派來探聽虛實的。諸葛亮立即派魏延引兵出擊。魏兵當即退卻。

諸葛亮又對薑維說:“我本來想要竭盡全力,恢複中原,重興漢室。可是天意卻不如此。我馬上就要離開人世了。我要把平生所學的東西傳授給你。你可不要隨便泄漏了。”諸葛亮還把連弩之法傳授給了薑維。諸葛亮的軍事遺產就全部留給了薑維。本來他的政治遺產是有意留交給馬謖的。但馬謖不爭氣,早早就因失街亭而被斬。諸葛亮隻能把它交待給長史楊儀。

諸葛亮叫來楊儀,給他一個錦囊。這也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後使用的一個錦囊。諸葛亮對楊儀說:“魏延肯定要反叛的。這個錦囊你等他反叛時打開。那個時候,自然會有斬他之人。”

諸葛亮把諸事安排停當,又連夜派人到成都上表給劉禪。劉禪聞知諸葛亮危急,立即派尚書仆射李福星夜趕至五丈原探問。

諸葛亮要李福轉告劉禪:“我死後,你們要竭忠輔主。國家舊製,不可改易;我所用之人,也不可輕廢。馬岱忠勇,以後必須重用。我的兵法都已經傳授給薑維,定能鎮守西蜀。我自己另外有遺表會上奏天子。”李福急急離去,回報後主。

諸葛亮的這一番安排,非常明顯地要讓自己的控製力與影響力延伸至死後。他這樣做,固然也是出自控製欲的慣性。但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劉備死後的十幾年中,諸葛亮幾乎將所有權力壟斷在自己手中,而一旦諸葛亮去世,權力的真空確實是無人可以填補。如果劉禪對諸葛亮此前的各項製度、用人安排進行重大調整(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會立即導致組織的混亂不堪、分崩離析,而為魏國所乘。反之,如果一切因循守舊,諸葛亮的管理慣性仍在,組織反而能保持較好的穩定性。

蜀國家底諸葛亮了若指掌,而且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幾乎不會有大的變化。他推斷,如果一切不加改變,那麼以蜀國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國家應該還可以存在三十年左右。他甚至想好了接替自己擔任丞相的接班人。三十年時間,大概還需要兩任丞相。而人選嘛,自然是他早已選定的蔣琬和費禕了。

諸葛亮強支病體,吩咐左右將自己扶上小車,出寨巡視,遍觀各營。秋風瑟瑟,吹在臉上,徹骨生寒。秋涼如水,心涼亦如水。諸葛亮不覺淚流滿麵,長歎道:“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這一聲歎息,千年之後,猶自繞梁不絕。英雄末路的心酸,壯誌未酬的遺憾,滾滾紅塵的眷戀,天人永隔的幽怨,都深深地蘊藏於這一聲歎息中。

無論你是建立萬世不拔基業的大英雄,還是默默無聞度過一生的平凡人,都會被這一聲歎息觸及心靈而淚濕衣襟!

是夜,諸葛亮黯然卒於五丈原,年僅五十四歲。一代巨星,就此隕落。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心理感悟:哀大莫過於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