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姓名裏的命運玄機(1 / 2)

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從兩人見麵之初就開始了。當時,諸葛亮用激將法,讓關羽隻帶本部五百校刀手去攻取長沙。長沙城高牆厚,又有猛將黃忠魏延,諸葛亮料定關羽很難短期內取勝。但不料魏延卻殺了太守韓玄,將長沙城獻給了關羽。魏延破壞了諸葛亮收服關羽的大計,令諸葛亮十分惱火,諸葛亮不問青紅皂白就要將他斬首。幸得劉備勸阻,魏延才得以幸免。

其次,魏延麵色棗紅,生性狂傲,其形象與氣質均與關羽十分相似。關羽已經讓諸葛亮很頭疼了,再來一個“二號關羽”,諸葛亮怎麼可能會高興呢?但關羽有劉備當後台,諸葛亮拿他一點辦法沒有。而魏延沒有靠山,諸葛亮也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怠慢魏延了。

而當曹操繼位魏王,後來曹丕建立魏國後,魏延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因為魏延,字文長,其表麵的意思是“魏祚綿延,文脈流長”。這一方麵是在頌祝曹魏政權。另一方麵,曹氏父子文名著於天下,正是文學史“建安七子”中的領袖人物。這等於是魏延在給曹魏做炫示性的活廣告。顯然,這是蜀國之首諸葛亮最不願看到的東西。隻要提到、想到魏延這個名字,諸葛亮就會有說不出的難過。

這種因名字而引發聯想並對名字主人的命運造成重大影響的例子絕非隻有魏延一個例子,而是非常之多。試舉幾例。

南宋時,趙鼎作為丞相主持軍國大事。有人向他推薦會稽一個名叫“錢塘休”的讀書人,此人才華過人,正該重用。但當時趙鼎正在披閱前線來的報告,聽見這個名字,心中十分不悅,冷冷地說:“錢塘遂休乎?”倒楣的“錢塘休”因此而被棄置不用,空有滿腹才華也得不到施展的機會。

明永樂二十二年,廷試的結果,狀元是孫日恭,榜眼是邢寬。皇帝當時點頭同意了。但等到金榜公布出來,狀元卻換成了邢寬,孫日恭成了探花。這個重大變化連主考官也感到奇怪。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問題出在名字上。當時寫字是豎寫的,在呈報皇帝禦覽的小金榜上,抄寫人一時疏忽,將“日恭”二字寫得靠近了些,像個“暴”字。永樂皇帝的地位就是通過殘暴手段從侄子建文帝手上奪來的,像終於建文帝的方孝孺就被滅了十族。所以永樂皇帝十分忌諱“暴”字。孫日恭因此失去了狀元。那麼,誰來當狀元呢?皇帝看到邢寬這名字,忽然一笑,說:“邢寬,刑政寬和,好!”於是,邢寬就幸運地成為了狀元。

清末殿試,有個貢士叫王國鈞。這個名字頗有來曆,取自白居易所作之《賜樊著作》中的“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國鈞”。名字本來的寓意不錯,當不幸的是他姓王,連起來讀就“亡國君”諧音。殿試時,王國鈞憑能力是可以名列前茅的,但慈禧太後念了他的的姓名後,連聲說:“‘王國鈞’不正好是指‘亡國君’麼?此種人,此等名字,還能要他做官嗎?!”王國鈞這一生就此蹉跎。

所以,魏延因名而不為諸葛亮所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怪隻怪他投錯了主人,如果到曹氏手下效力,他這名字的好口彩也許能給他帶來好運。

諸葛亮已經預感到自己命不長久了,他已經對魏延忍耐很久了。現在屬於他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他必須提前做好安排。魏延的命運就這麼注定了。這麼一個雄武有力的猛將,卻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真是讓人慨歎人生的無常。

再說司馬懿僥幸逃得性命,深感幸運之餘,也倍加自信。如此凶險的絕境,都能絕處逢生,那還會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呢?這就是反事實思維帶來的幸運感。但一直以來,司馬懿所受的挫折太多了,這也養成了他謹慎堅忍的性格。眼前的幸運並不會讓他得以忘形。他知道諸葛亮急於求戰,但他就是按兵不動,能忍則忍,能守則守。

司馬懿之所以采取這樣的對策,是出於兩方麵的考慮。首先,魏強而蜀弱,但弱蜀卻偏偏主動發起進攻,進攻顯然比防守更消耗資源,那麼強魏隻需穩固防守,即可有效消耗蜀國的實力。雙方相持久了,失敗的必然是資源率先被消耗殆盡的那一方。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司馬懿吃了一塹後,已經深刻地懂得了生存智慧。隻有像貓戲老鼠那樣,始終留著諸葛亮這個對手,才能讓自己長期有效於組織,才不會落入“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所以,司馬懿絕不會對諸葛亮趕盡殺絕。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不管勝負,都能全軍而退,一方麵是出於諸葛亮的巧妙安排,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司馬懿始終沒有全勁發力。

諸葛亮知道相持對己方極為不利。他必須想出辦法來破解這種相持僵局。諸葛亮決定,還是再用用激將法。

在評價顧忌上,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對這個人起作用的激將,可能對那個人毫無用處。那麼,司馬懿的軟肋是什麼呢?

司馬懿是一個大男子主義很嚴重的人,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人評價為“像女人一樣”。此前,他和曹真打賭,賭注就是:如果他輸了,他願意麵塗紅粉,身穿女衣。一個人絕不可能拿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來作為和被人打賭的賭注。所謂的賭注,隻有最不願意付出的東西,最不願意施作的行為,才代表著真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