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替罪羊的抉擇(2 / 2)

諸葛亮立即表現出大怒的樣子,叫來馬岱狠狠斥責道:“文長是我的得力大將。我當初派你去,隻是叫你去燒司馬懿。你怎麼連文長也一起困在穀中?幸虧朝廷福大,天降驟雨,這才保全了文長。如果文長有個閃失,豈不是又傷我一臂?”

諸葛亮開口文長,閉口文長,說得好不親熱。幾句話就把自己洗清了,把一切罪責全都推到了馬岱身上。

馬岱心想:“當初明明是你親口讓我連魏延一起燒死的,怎麼現在全都栽到我頭上了。”馬岱正在想要不要分辨,諸葛亮已經下令:“將馬岱推出斬首!”

在這個節骨眼上,就看出馬岱在政治投機上的敏銳感了。馬岱很清楚,魏延當麵提出了這個不能回避的問題,諸葛亮肯定是不能直承此事的,否則就無法收場了。所以,諸葛亮急需有人為他頂缸。馬岱認為隻能是自己責無旁貸了。但是,一般人即使願意為領導者當替罪羊,也是有底線的。總不能為了當替罪羊而把自己的小命搭上吧。所以,一般人聽到領導者要將自己殺掉來文過飾非時,往往會口不擇言,將所有內幕揭破,大不了是魚死網破。

但馬岱硬生生忍住了。他判斷諸葛亮絕不會真正讓自己死的。隻要有人為自己求一下情,諸葛亮就會順水推舟,繞過自己。相反,如果自己吐露真相,那麼諸葛亮反而真的要殺人滅口了。

馬岱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呢?

這源於諸葛亮一貫以來對魏延的偏見。蜀營中是人皆知,諸葛亮肯定不會站在魏延這一邊的。所以,必定會有人揣摩諸葛亮的心意來為馬岱求情。

馬岱的判斷是對的,他的投機成功了。當諸葛亮的斬首令一出,帳下一大堆人紛紛跪下為他求情。諸葛亮當即命令將馬岱剝去衣甲,杖責四十,並削去平北將軍、陳倉侯等官職,貶為散軍。

馬岱拖著傷體,回到寨中,暗暗稱幸,自己雖然挨了一頓毒打,丟了一切官職,但畢竟撿回了一條小命。看來,幫著領導者去做見不得人的事,並不代表領導者的信任與看重,而是意味著極大的風險啊。

馬岱正在感歎之際,樊建受了諸葛亮的密令前來見他。樊建說:“丞相知道你向來忠義,所以故意用了這條計策。現在丞相又吩咐,你要如此如此。日後功成,你是排第一位的功臣。今天的事,你可以推說是楊儀讓你做的,這樣魏延就不會再恨你了。”

馬岱聽了,先是驚疑不定,隨後又欣喜不已。驚疑不定是因為諸葛亮高大光明的形象一下子在他心目中坍塌了。馬岱絕沒有想到,這個神壇上的偶像,竟然也會有如此陰狠毒辣的心腸。欣喜不已是因為今天自己賭對了,丞相更加信任重用自己了。否則,萬一自己也和魏延一樣被丞相視為眼中釘,恐怕下場將會比魏延還要慘。

次日,馬岱拖著傷體來見魏延。魏延剛想發怒,馬岱就拜伏於地,痛哭道:“非我之罪,全是楊儀指使。”

楊儀是魏延平生最看不起的人,也正因此,楊儀成了魏延的死對頭。魏延一聽,頓時將滿腔怒火轉移到楊儀身上了。馬岱又借機說:“我現在不過是一個散軍。我也知道自己錯了,願意跟著將軍你將功贖罪。”

魏延確實是個直性子的人,他看看馬岱一臉的可憐相,就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魏延急衝衝跑到諸葛亮處,要求將馬岱劃歸於他的部下。

諸葛亮聽了,連連搖頭,說:“他這次差點累你送命,把他劃到你部下,你是不是要整死他啊?”

魏延表示絕無此事,再三求懇。諸葛亮在用“不情願賣家策略”拒絕了幾次後,裝出勉強的樣子,同意了魏延的請求。

魏延非常高興,卻沒有想到,他要來的不是一個部將,而是一個掘墓人。

諸葛亮的這次行為,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任何一個視他為神明的人,都無法掩蓋他這一劣行。

魏延雖然狂傲不羈,但功勞苦勞俱在。而諸葛亮初一見麵,就斷然他腦有反骨,將會造反。而此次竟然要在上方穀中將他與司馬懿一起燒死。這樣無罪而殺,理由何在,焉能服人?在魏延沾了司馬懿的光,僥幸不死後,又立即捏造出一篇謊言,人為製造出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從而在魏延身邊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總之,在諸葛亮的計劃中,無論怎樣,魏延是一定要殺的。那麼,魏延為什麼就這樣不受諸葛亮待見呢?

……

心理感悟:你可以用光芒包裝平庸,卻不能用光明掩蓋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