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你怎麼能讚美我的錯誤(2 / 2)

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傾向,是因為人們忘記溝通的來源(傳達者)比忘記溝通的內容要更快一些。

諸葛亮遭遇的就是第一種傾向。劉備是個權威人物,他所說的話也因此而份量極重。當時諸葛亮必然會牢牢記住。但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劉備的權威性帶來的說服力就大大下降了。所以,諸葛亮就把他臨終前如此重要的囑托忘得一幹二淨。

諸葛亮雖然殺了馬謖,但此次慘敗讓他產生極大的內疚感,他甚至不想回成都去見劉禪,以免難堪。諸葛亮寫了一封奏章,交給蔣琬帶回成都給劉禪,要求自降三級,以示懲罰。這也說明,諸葛亮雖然兵敗,但還是沒有把劉禪放在眼裏。一個敗軍之將,竟然敢擅自駐留漢中而不是回歸成都,當麵請罪。

劉禪看了諸葛亮的奏章,也不敢處罰他,隻是說:“勝負乃兵家常事。丞相不必自責。”當下要派使者去漢中下詔,讓諸葛亮官複原職。但侍中費禕卻說:“我聽說治國者以法為重。丞相出征失敗,自降三級,正是奉法之舉。如果官複原職,又怎能來為群臣示範呢?”劉禪聽從了費禕的建議,貶諸葛亮為右將軍,但仍舊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

劉禪派費禕到漢中下詔。諸葛亮受詔後,費禕唯恐諸葛難堪,就努力在這次失敗中尋出一些亮色,來抵衝諸葛亮的不快。

費禕說:“蜀中的老百姓,都知道丞相把西城的百姓全部遷了回來,都很開心啊。”戰爭年代,最重要的就是人口。沒有人口,就無人種糧,就無人當兵。所以,當諸葛亮把西城的老百姓隨軍遷到蜀中後,司馬懿得到的等於是一座空城。

沒想到諸葛亮勃然變色道:“你這是什麼話?!普天之下,都是漢民。我國威力不夠,這才讓百姓困於豺狼之口。哪怕是死了一個人,都是我的罪責。你這麼說,不就等於指著我的鼻子在罵我嗎?”

費禕略感難堪,但還是把自己找出來的亮色往外搬:“聽說丞相得了薑維,連天子也很高興呢。”

諸葛亮卻大怒道:“我兵敗而歸,沒有奪得一寸土地。這是我的大罪。得了一個小小的薑維,對魏國有何損失?遷回西城之民,又怎麼能彌補街亭之失呢?你這麼說,不是在稱讚我,而是在諂媚我!”

費禕嚇得惶恐而退。

費禕的馬屁為什麼會拍在馬腳上?

這和諸葛亮內心的愧疚感有關。當一個人做出了令自己內疚的事情之後,會主動加以彌補,以減輕對衝內疚感。彌補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幫助他人,哪怕是和先前造成內疚毫無關聯的陌生人來得到緩解。另一種則是希望接受適當的懲罰,來加以緩解。

此次慘敗,諸葛亮雖然斬了馬謖作為歸責。但他自己識人不明,用人不當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諸葛亮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並不因為馬謖已經正法而輕易放過的對自己的譴責。所以,他會當眾表明自己忘了先帝的提醒,也會上表自貶三級。隻有通過這些不利於他的譴責性、懲罰性措施,才能讓他的內心的認知不協調得以消融。這其實是一種“合理化措施”。

而費禕費盡心機找出失敗中的亮點來為諸葛亮粉飾美化,反而造成了一種“過度合理化”。當你對一種應該受到譴責或懲罰的行為進行表揚時,就過猶不及了,反而會讓對方感到極度的不適。在不該讚美的時候讚美,在不該安慰的時候安慰,都是極其愚蠢的行為。費禕也許是太過在乎維護好與諸葛亮的關係了,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像費禕先前對劉禪進言的那樣,對飽受內疚感困擾的諸葛亮進行嚴厲處罰,反而是最能讓他開心的。所以,費禕如果懂得心理學的話,應該指著諸葛亮的鼻子大罵一通……

……

心理感悟:時間是權威的最大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