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想看,司馬懿是用兵的大行家。連司馬昭都能想到先用小股兵力試探一下,他怎麼會想不到呢?司馬懿之所以撤兵,是因為他聽懂了諸葛亮的對“馬”彈琴!
對牛彈琴是沒有用的,但對馬彈琴卻是極為有用的。因為司馬懿是一匹極具政治智商的“馬”。
音樂其實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語言,而琴聲更可以稱得上是音樂王冠上的璀璨明珠。琴為心聲,可以準確而到位地傳遞、表達彈奏者的微妙心理。
當年,司馬相如對卓文君一見鍾情,就借彈琴之機,以琴聲挑之。卓文君聽懂了他的心語,兩個人就私奔而走,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
赤壁之戰時,蔣幹來訪,周瑜見了他就說:“吾雖不及師曠之聰,聞弦歌而知雅意。”周瑜所說的師曠,就是春秋時晉國的音樂大師。師曠精擅操琴,能夠辨別出琴聲的極細微之處。
諸葛亮所彈的是吳越古曲。戰國時期,吳越爭霸。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得大敗,被捉去當了吳國的俘虜。後來,範蠡文種輔佐勾踐,奮發圖強。文種更是獻上了平吳十策。但隻用了七策,吳國就已經被越國滅亡了。範蠡知道勾踐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就勸文種和他一起歸隱。但文種還是貪戀來之不易的富貴,最後被勾踐逼得自殺。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司馬懿頓時領悟,是誰幫助自己官複原職,東山再起的?不是鍾繇,也不是曹睿,而是諸葛亮。如果沒有諸葛亮的節節勝利,自己恐怕早就老死鄉間也無人問津了。
此刻確實是將諸葛亮擒獲的大好良機。而且,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梁之柱,擒獲他之後,一路揮師南下,蜀國指日可平。這樣固然是奇功一件。但這之後呢,司馬懿再往下想就不寒而栗了。
此前,自己一片忠心,主動去鎮守西涼卻被誣謀反,差點連命也丟了。而這次一旦自己克成大功,必然也會麵臨“兔死狗烹”的局麵。自己的根基並不牢固,太祖曹操當年對自己的評語極為不利。同僚們也虎視眈眈,剛剛攻下了一個街亭,就有曹真郭淮前來搶功。如果自己真的擒了諸葛亮,滅了蜀國,下一個死的必然是自己和整個司馬家族!不如放諸葛亮一條生路,等自己培固好根基,再徐徐圖之……
諸葛亮麵露微笑,不動聲色地通過琴聲將這一切如數傳遞給司馬懿。司馬懿知道,絕對不能遲疑,必須立即撤軍。否則萬一部下有搶功心急者一時衝動,突入城中,那麼就辜負了諸葛亮的一番“美意”了。
所以,司馬懿當即下令撤軍。
但這還不算完。司馬懿還必須逼真地偽裝出自己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因為隻有中計才是最合理的借口。否則,他回去無法向曹睿交待,為什麼諸葛亮近在咫尺卻不進兵捉拿。而司馬懿內心擔心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絕對不能宣之於外的。
為了配合司馬懿能夠擁有合理的借口,諸葛亮也在細節上狠下工夫,讓每一個細節能夠在事後的解釋中看起來合情合理。
兩大絕頂高手,就這麼演出了一幕“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雙簧戲,將所有的人都蒙在鼓裏。這個秘密隻有他們兩人知道,而決不能泄漏。司馬懿是不敢泄漏,因為一旦泄漏,就會有滅頂之災。而諸葛亮是不想泄漏。因為如果他泄漏了,固然可以顯一時之能,但遠不如保守秘密,而將這一情形加添為自己頭上的光環更為合算。“空城計”也從此成為諸葛亮新的傳奇。
當然,諸葛亮要實施這一出“空城戲”也並不容易。如果沒有他事先苦心經營的“形象工程”,將自己包裝成“神”一般,也是很難做到位的。你想,即便是軍士扮成的百姓,難道會不害怕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嗎?還有那兩個小童,如果不是對諸葛亮有著迷信般的認可,怎麼可能做到鎮定自若,淡看千軍萬馬呢?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留給自己撤退的時間不會太多。他立即開始安排。而司馬懿也恰到好處地“發覺”自己中了諸葛亮的計。中計雖然會惹人恥笑,但總比丟掉性命好多了。再說了,諸葛亮一撤退,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就失而複得了。這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
心理感悟:音樂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