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原因就在於“首因效應”!馬謖給諸葛亮留下的第一印象實在是太完美了。
諸葛亮出征蠻夷的時候,馬謖提出了要“攻心收服”,直接導致了七擒孟獲。雖然過程曲折,但最後的結果令諸葛亮德聲遠揚,回憶起來令人蕩氣回腸。而此次北伐之前,馬謖又獻上離間計,令司馬懿被棄用,直接導致了戰爭前期的節節勝利。
凡此種種,讓諸葛亮覺得馬謖確實是個人才,對他高看一眼。雖然他沒有實戰經驗,但諸葛亮自己初出茅廬的時候,也是沒有任何實戰經驗而屢屢取勝的。這樣一類比,諸葛亮也就認為足智多謀的馬謖也可能會像自己當年那樣創造輝煌與奇跡的。
這樣一想,諸葛亮也就同意了馬謖的請求了。當這個想法確定下來後,諸葛亮就必須考慮確保馬謖立功了。
實際上,諸葛亮是有意將馬謖作為接班人培養的。他收了薑維後,準備將自己在軍事謀略上的所學傳授給薑維。而諸葛亮還有另外一塊,政治謀略,則是要傳授給馬謖的。如果馬謖能夠因鎮守街亭而立功,當然是很好的一個業績,也就為未來的提升做好了鋪墊。
所以,諸葛亮另派老練機智的大將王平當馬謖的副手,與他共守街亭。臨行之前,諸葛亮對王平諄諄告誡:“我知道你行事謹慎,所以派你前往。你一定要小心鎮守,把營寨安紮在要道之處,使賊兵不能輕易偷過。”
諸葛亮還不放心,又說:“等你安好了營寨,就畫好地圖,給我送來。如果你鎮守得好,就是奪取長安的第一大功勞。千萬要記住!”
馬謖王平告辭而去。諸葛亮想想,還是不放心,又叫來大將高翔,對他說:“街亭東北角上有一座列柳城,我給你一萬兵馬,去那裏屯駐,一旦街亭危急,你立即引兵救援。”高翔領命而卻。
諸葛亮想了想,還是不放心,認為王平高翔都不是張郃的對手,隻好把王牌大將魏延叫來,讓他帶領本部人馬,去街亭之後屯駐,隨時接應。
魏延極不高興,頂撞說:“我是先鋒大將,這麼艱巨的任務理應讓我來承擔,我萬死不辭。為什麼偏偏讓我閑置,給別人做掩護?”
諸葛亮所為,確實難逃偏心的嫌疑。魏延的這番話讓他很難應對。諸葛亮隻好說:“我讓你接應街亭,總守咽喉之地,這是大都督才能擔當的事情啊。怎麼會是閑置你呢?像衝在前麵打打殺殺的,不過是些偏裨小將做的事情。你好好去做吧,到那裏就是代理我行權啊?”
諸葛亮總是這樣,麵對那些狂傲不羈的人,先是激將打壓,無效後就開始大送高帽。以前對關羽是這樣,現在對魏延還是這樣。
但好聽的話,人總是願意聽的。魏延本來滿腹怨氣,聽諸葛亮這樣高看自己,也就大喜而去。
安排好了魏延,諸葛亮這才心安。街亭這一路的鎮守應該沒有問題了。馬謖這次大功應該是立定的了。
諸葛亮又派趙雲鄧芝各引一軍,從箕穀而出,故作疑兵,另以薑維為先鋒,兵出斜穀,直取郿城。
再說馬謖王平來到街亭,馬謖一看地勢,哈哈笑道:“丞相怎麼如此小心?這麼偏僻的地方,司馬懿怎麼敢來呢?”王平說:“不管他來不來,我們就在這五路總口下寨吧。”馬謖卻說:“怎麼能在當道下寨呢?這裏旁邊有一座山,乃天賜之險,我們應該在山上屯軍。”王平實戰經驗極為豐富,說:“參軍你錯了啊。如果屯兵當道,築起城垣營寨,賊兵就算有十萬,也輕易不能過。如果棄了這個要道,在山上駐紮,如果魏兵將我們團團圍住,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