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節的出現,讓諸葛亮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此人乃孟獲之兄,同樣是蠻王之後,具有合法的王位繼承權。隻要說服孟節出來替代孟獲,那麼,和孟獲之間的“服也不服”的遊戲就不用再玩下去了。說實在的,諸葛丞相早已厭倦了這個遊戲,但因為在諸將麵前屢次宣示自己的意圖後,諸葛亮已經騎虎難下。個人承諾,一經公開,自然就具有了更強的自我約束力。
諸葛亮對孟節說:“如果我申奏天子,立你為南蠻之王,可以嗎?”
孟節搖頭道:“我當初就是因為厭倦功名而到此處隱居的,怎麼還會貪圖富貴呢?”堅決不肯出山。
諸葛亮是使用“不情願賣家策略”(諸葛三寶之一)的頂尖高手,當然能夠分辨出孟節確實是不想出世,隻好作罷。
諸葛亮回到大寨,吩咐軍士按照孟節所說,掘地取水。軍士往下掘了二十餘丈,根本看不到水。一連換了十幾個地方,還是看不到水。此時軍中已經極度缺水,如果掘地不能得水,諸葛亮的大軍全部要斃命於此。
我們絕對想不到,這個曾經呼風喚雨的人竟然會如此地脆弱。我們也許很難體會他那種身處絕地而無依無靠的焦灼無奈之感。總之,諸葛亮再一次把自己交給了神,而這正說明了他不是神。
諸葛亮夜半起身,焚香告天,說:“臣亮不才,仰承大漢之福,受命平蠻。今途中乏水,軍馬枯渴。倘上天不絕大漢,即賜甘泉!若氣運已終,臣亮等願死於此處!”
這個禱告詞聽起來像是在對老天進行要挾。如果你再不給我出泉水,我就死給你看。諸葛亮為什麼會用這樣的口吻來對老天說話呢?
這是典型的天之驕子或曾經的天之驕子的想法。這些驕子們,在得到上天眷顧的時候,從來沒有把老天放在眼裏,他們認為憑借自己的超人一等的能力,人定勝天,所有的成功全部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也從來不會去考慮自身的局限性,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但是,一旦遭遇到了挫折,他們很容易就開始怨天尤人,不能接受人生中最為常見的沉浮波折。而當他們脆弱的心靈防線被現實的打擊突破之後,他們很快就會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從相信自己轉變為相信上天,從一個內部控製者轉變為一個外部控製者。
其實,諸葛亮用不著這麼急於向上天祈求。孟節是不會忽悠他的。隻要靜下心來,一定是可以掘出水來的。
但祈禱也不是毫無用處,至少讓諸葛亮獲得了短暫的自信,而這短暫的自信已經足以維持到他的軍士從地下打出水來了。因為,本來也就該出水了。
果然,甘泉隨之而出。
諸葛亮由此深信,一度被他忽視的上天還是眷顧他的。他依然是天之驕子,而不是天之棄子。既然如此,蠻夷是一定可以平服的,魏吳是一定可以吞並的,大漢是一定可以興複的。
諸葛亮再度自信滿懷,重新發起了對孟獲的圍剿。
朵思大王聽說諸葛亮大軍不懼惡泉,不懼瘴氣後,先是不信,親自帶領部將遠遠觀察後,深感恐懼,以為諸葛亮所部是天兵神將。正在軍心動蕩之際,有迤西銀冶洞二十一洞主楊鋒引三萬人馬前來助陣。
楊鋒所部,身穿鐵甲,可以飛山越嶺。孟獲見了,十分高興。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楊鋒竟然會“吃裏扒外“,趁著飲酒之機,將自己拿下,押送給諸葛亮。是為五擒孟獲。
孟獲質問楊鋒:“我和你都是南蠻之人,往日無冤,為什麼要加害於我?”
楊鋒回答說:“我與兄弟子侄都深感諸葛丞相的活命之恩,無以為報,你負隅頑抗,不捉你捉誰?”
這正是諸葛亮的分化策略發揮了作用。諸葛亮多次擒縱孟獲,孟獲是變本加厲,愈演愈烈。但其他的洞主蠻將,卻已經逐漸為諸葛亮所折服。他們也曾對諸葛亮的“以智服人”不認可,但多次的累加,加上諸葛亮的有意施恩加慧,這“以智服人”已經變成了“以德服人”。所謂的德,不過就是平常事情的積累積澱,一以貫之罷了。
……
心理感悟:神所能給你的,不過是你自己放棄掉的自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