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見了孟獲,說:“上次你說再把你抓住,你就降服。今天你還有什麼話說?”
孟獲說:“這次我被擒,也不是你的能力使然,而是我手下人自相殘害。我當然是不服的。”
隻要你說“不服”,諸葛亮就會放你回去再戰。
孟獲於是又被鬆綁,酒食款待。酒足飯飽後,諸葛亮說:“我自出來茅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你不過是個蠻夷之人,為什麼不服?”
孟獲默然不答。諸葛亮帶他出了營寨,檢閱糧草兵馬。諸葛亮邊看邊說:“你看我兵馬雄壯,糧草充足,竟然不降服,真是愚不可及。你哪裏能夠勝得過我呢?如果早早投降,我啟奏天子,令你不失王位,子子孫孫永鎮此邦。你看怎麼樣?”
諸葛亮為什麼要在示威之後,對孟獲說這麼多勸降的話呢?
馬謖的辦法確實好,可是孟獲實在是個頑劣之徒。諸葛亮也擔心,如果孟獲老是用“不服”為借口,屢敗屢不降。如此耗日持久,也是很難忍受的。所以,諸葛亮想通過示之以威,誘之以利來盡快解決問題。
沒想到孟獲竟然一反常態,改變了態度,說:“不是我不肯投降,隻是我部下之人不肯服氣。丞相這次放我回去,我一定好好招安部下,意見一致後,才可歸降。”
諸葛亮麵露喜色,再請孟獲回營,繼續痛飲,然後親自將孟獲送到瀘水邊,派小船將孟獲送歸。
問題真的就這樣輕易解決了嗎?
諸葛亮高興得還早了點。
孟獲回到本寨,立即布好刀斧手,推說諸葛亮有命令傳來派人將董荼奴、阿會喃這般蠻將詐來,一刀兩斷,棄屍山澗。
孟獲隨後又找來弟弟孟優,吩咐一番。孟優就帶著一幫大漢,搬運了大批金珠寶貝象牙犀角之類,直奔諸葛亮的大寨而來。
孟優剛剛過了河,就聽見鼓角齊鳴,一彪軍馬一字排開,當前大將,正是馬岱。孟優大驚失色,連忙向馬岱說明了獻禮情由。
馬岱連忙將孟獲遣弟來獻寶的相關情形向諸葛亮詳細彙報。諸葛亮微微一笑,回頭看了馬謖一眼,問道:“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馬謖當即領悟了諸葛亮的意思,不敢明言,寫在紙上給諸葛亮看。諸葛亮看了後,撫掌大笑,說:“汝之所見,正與吾同!”當下喚入趙雲、魏延、王平、馬忠、關索等人,密密吩咐。
安排停當後,諸葛亮吩咐孟優入見。孟優見了諸葛亮,下拜行禮,說:“家兄深感丞相活命之恩,無可奉獻,特準備了些許珠寶器物,聊表寸心。”
諸葛亮問:“你兄長現在何處?”
孟優說:“家兄深感丞相天恩,去銀坑山收拾寶物去了,稍後即來。”
諸葛亮問:“你帶了多少人來?”
孟優回答說:“不敢多帶,隻帶了隨身侍從一百餘人,都是用來搬運貨物的。”
諸葛亮吩咐將這些人全部叫入軍帳。諸葛亮一看,這些人都是青眼黑麵,黃發紫須,耳帶金環,蓬頭跣足,身長力大之士。諸葛亮吩咐他們席地而坐,一起喝酒。
再說孟獲,訂好了這詐降之計,專等回報。正在擔心之際,兩人回來報告,說諸葛亮接受了禮物,絲毫沒有生疑,將隨行之人全部召入大帳喝酒。孟優同時還傳信給孟獲,約好夜裏三更,裏應外合,共擒諸葛。
當夜二更,孟獲如約率兵而至,卻見孔明大寨不過是一座空寨。走入一看,隻見帳內燈火輝煌,孟優及所有隨行人員爛醉如泥,倒於地上。孟獲情知不妙,急忙喝令撤退,但哪裏還來得及?
趙雲、魏延、王平、馬忠、關索等人分路殺到。蠻兵四散而逃。孟獲單人獨騎,來到瀘水岸邊,看見數十個蠻兵正駕著一艘小舟。孟獲連忙喝令靠岸。孟獲剛一上船,就被駕舟的小兵放翻。原來卻是馬岱引了人馬,扮作蠻兵,在此等候擒拿孟獲。此為三擒孟獲。
那麼,諸葛亮是如何識破孟獲的謊言,判定他是詐降的呢?
……
心理感悟:信任是一種不易覺察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