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識別謊言的高手(1 / 2)

說謊其實是天底下最為複雜艱辛的腦力勞動之一。說謊者必須同時在大腦中處理許多條思路,同時應對很多種真實的情緒反應。這麼多層次繁多的反應纏繞在一起,對一個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所以,除了極少數極具說謊天賦的人以外,要把謊言說圓,且麵不改色並不容易。也就是說,謊言總是有跡可尋的。如果你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並掌握了一定的判斷規則,要識破謊言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孟獲孟優兄弟倆不幸遇上的諸葛亮就是一個識別謊言的高手。

識別謊言的一條基本規則就是常態異變法則。一個成熟的人,其世界觀價值觀基本成型,其行為模式也基本固定。這就是一種常態。那麼,一旦這種常態突然之間出現了異變,那麼,這種與常態大不一致的異常狀態就值得你高度警覺了。而且,你對某個人的常規行為模式越是熟悉,你就越容易解讀他的欺騙行為。

在識破孟獲的謊言之前,諸葛亮已經和孟獲打了兩次交道了。在這兩次接觸中,孟獲表現出了非常典型的桀驁不馴與頑劣不堪,從來不可輕易低頭。尤其是第一次接觸,孟獲對諸葛亮很不了解,自以為勝券在握,處於很放鬆的狀態,其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非常真實的。但是,在第二次被擒後,孟獲先是不服,後來諸葛亮帶著他看了軍馬糧草,軟語相勸後,孟獲突然俯首低眉,仿佛換了個人似的。其態度從不服氣改變為因為手下人心不順才不肯投降,而且還表態說回去招安部眾,一起來降。這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轉地非常突然。這就足以讓機警的諸葛亮起了提防之心。

一個人異於常態的表現也可能不是因為說謊導致的。所以,在確證謊言之前,還需要交叉驗證,即從不同的渠道來證實或證偽謊言。

孟優前來獻寶,見到馬岱率兵布防時大驚失色,也是一個異常的舉動。孟優如果懷著善心而來,那麼就不該有如此大的戒心,也就不會再看到蜀軍後噤若寒蟬了。當馬岱把這一情形報告給諸葛亮後,諸葛亮心裏已經基本判定了孟獲的詐降。所以,他才會和馬謖玩了一幕啞劇,並一一做好布置。

最後,諸葛亮隨後詢問孟優的幾句話看似隨意,其實暗藏機鋒。

諸葛亮問:“你帶了多少人來?”

孟優回答說:“不敢多帶,隻帶了隨身侍從一百餘人,都是用來搬運貨物的。”

孟優的回答非常奇怪。以他的身份,帶一百個人並不為多。但孟優首先說“不敢多帶”,說明他此前對帶多少人經過仔細的衡量。而為什麼要衡量呢?顯然是擔心人帶多了,會招致諸葛亮的懷疑。隨後,孟優又特意強調了自己所帶的人都是為了搬運貨物的。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辯解。顯然,這是“做賊心虛”的表現之一。

而且,孟優所帶之人,都是身高馬大,身強力壯之人。這樣的人,如果隻是用來搬運貨物,顯然有些大材小用。

總之,諸葛亮從孟獲兄弟的異常表現以及其他的輔助跡象,足可判定這兄弟倆是在行詐降之計。諸葛亮於是就根據事先的安排,故意不露聲色,請君入甕,再次將孟獲擒獲。

孟獲第三次被擒後,諸葛亮照例問他服也不服。

孟獲說:“這不過是我兄弟貪圖口腹之物,誤中了你的麻藥,因此誤了大事。我怎麼會服氣呢?”

諸葛亮一聽,那麼還是照舊吧。再次將孟獲釋放。

孟獲抱頭鼠竄而去。諸葛亮渡過瀘水,大賞三軍。諸葛亮把自己如何識破孟獲詐降詳細向諸將說明。眾將身為歎服,齊聲讚歎:“丞相智、仁、勇三者皆備,連薑子牙、張良都比不上啊!”

這本來是諸葛亮最希望聽到的評價。但諸葛亮深受劉備之死的打擊,當他終於聽到部下心悅誠服地如此讚歎後,卻感到不堪承擔。諸葛亮說:“我現在哪裏還敢與這些古人相比啊。這不過都是依靠你們的力量,才能建功立業啊。”

諸葛亮這輩子就沒有謙虛過。這可以說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謙虛。顯然,劉備之死引發的效應已經在諸葛亮心底開始發芽了。這將會驅使他不顧天時,像飛蛾撲火般地為實現那個永遠也無法實現的願景而鞠躬盡瘁,不死不休。

再說孟獲,受了三次被擒之辱,忿怒不平地回到老窩銀坑洞,重整旗鼓,再與諸葛亮作戰,又被諸葛亮用陷阱擒獲。此為四擒孟獲。孟獲早已總結出經驗,諸葛丞相的耐心好得很,隻要自己“不服”,總是能夠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