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聽了,嚇得汗流浹背,手足無措,拜伏於地,連連磕頭,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劉備為什麼要一切都已交代完畢後橫插這麼一筆呢?
人真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動物。劉備要是不信任諸葛亮,就不會把後事交托給他。劉備要是信任諸葛亮,就不該說出這樣的話。
劉備是整個三國中看人其準的高手。他知道諸葛亮絕對是個忠貞不二、誌行高潔的人。但是,他也知道,諸葛亮的控製欲極強。此前諸葛亮與關羽的微妙關係,就是出於相互間控製權的競爭。而新近的劉封之死,也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在劉封事件上,諸葛亮再一次表現出來對劉備百年後的控製欲望。劉備十分了解自己的兒子阿鬥劉禪。以阿鬥的智力與能力,隻能成為諸葛亮的掌中之物。所以,盡管劉備信任諸葛亮,但也不得不做好預防性的警告。
那麼,劉備該用什麼來約束諸葛亮呢?
一般帝王臨終,總是對托孤的大臣厚加封賞,以此來換得臣下的忠誠回報。但劉備卻沒有這樣做。他幾乎沒有給諸葛亮任何的好處(他把這一施惠留給了兒子阿鬥而實施,也是很高明的盤算),卻指出:以你的能力,肯定能平定天下,至於做不做,怎麼做,就看你自己的想法吧。如果你覺得劉禪礙手礙腳,那麼就自立為帝,放手幹吧。
這樣的做法,強烈地激發了“理由不足效應”。
人之行事,往往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些回報即是令人做事的“理由”。一般來說,缺乏合理的理由,人們不會盡心竭力行事。而“理由不足效應”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因為當回報明顯過少而又不得不踐行某事時,就會引發內心的認知不協調。為了克服這種不協調,行事者就會用其他的非物質動機,如道義或責任來補償這種不平衡。
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和學生卡爾史密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們讓參與的人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反複做一項非常單調無聊的事情。此前,參與實驗的被試被非常正式地告知,這一項實驗具有很重要的科研意義。
被試完成實驗後,緊接著還要向下一個被試介紹這項實驗。費斯廷格等要求被試在向下一個被試介紹時,必須告訴對方這個實質上非常無聊乏味的實驗是多麼的有趣,令人興奮。實際上,這才是研究者真正關注的地方。而這下一個參與者其實是研究者的助手,他的任務就是評判前麵的參與者在描述實驗時的態度。
被試會得到一定的報酬。實驗的內容和過程完全一樣,但報酬卻有兩類。一類得到20美元,另一類僅僅得到1美元。
那麼,在這兩類人中,是得到了1美元報酬的人向下一個人熱情地介紹實驗真的很有趣呢?還是得到20美元報酬的人更加熱情呢?
答案竟然是得到20美元高報酬的人的熱情度竟然遠遠不及隻得到1美元報酬的人。因為,得到20美元高報酬的人,傾向於把自己的介紹行為與報酬利益掛鉤,認為自己不過是在完成一項事先約定的任務而已。但隻得到1美元的人,這一點報酬根本不足以構成他熱情介紹的動力。但是,他事先以科學的名義被告知該實驗的重要性激發了他的責任意識,讓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好好地介紹這項實驗。也就是,報酬不足,反而激發了強烈的責任意識。
當劉備說出這番話後,就注定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命運了。無論如何操勞,都是出自於無可推脫的責任。諸葛亮從此就仿佛一台永動機般,再也不敢停歇,再也不能停歇。
劉備又喚過另外兩個兒子劉理劉永,吩咐他們拜諸葛亮為父。這一做法,外表尊崇,實質是給諸葛亮加上了雙重的責任保險。
世人都將劉備諸葛亮看作君臣相知的最佳典範。但從這兩人自身來看,劉備之知諸葛亮遠勝於諸葛亮之知劉備。
劉備又再對李嚴、趙雲等人諄諄囑托後,撒手西歸。
……
心理感悟:無需理由,是最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