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話,受了啟發,立即說:“關羽有失,我勢不能獨生!明日我親自率兵,去救兄弟!”
同樣是說要率兵去救,諸葛亮隻是表個姿態,而劉備卻是發自內心要采取行動。世間自有真情在,有這樣的結義兄長,關羽就是死一百次也值得了。
劉備一麵差人去閬中報知張飛,一邊令人趕快打聽關羽的確切訊息。未及天明,消息連珠傳來,最後,關羽歸神的消息終於得到確認!
劉備當即大叫一聲,昏絕在地!
劉備被救醒後,發誓要為關羽報仇。當下舉國掛孝,厲兵秣馬。
關羽之死,在感情上傷劉備最深,但在戰略上卻傷諸葛亮最深。關羽死後,荊州失守,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提出的戰略就陷入了無法實施的境地。而這一點,諸葛亮在今後的漫漫歲月中會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
但此刻,諸葛亮最為緊要的任務就是勸阻劉備伐吳。這是任何一個清醒的人都能做出的最簡單的判斷。可是劉備心傷關羽之死,已經失去理智!
諸葛亮認為,如果沒有人為“關羽之死”承擔罪責,劉備是很難放棄伐吳複仇的想法。而說到擔責之人,則非劉封莫屬。
次日,廖化向劉備哭訴劉封孟達之罪。劉備說:“我幾乎忘了此事!”這足以說明,劉備最為痛恨的仇人是直接置關羽於死地的孫權、潘璋等人,而不是劉封。但既然有苦主廖化盯住不放,劉備的怒火也重新被點燃起來。
劉備當即要命人將劉封孟達召回。諸葛亮卻說:“不可急召,宜緩圖之。”
諸葛亮的用意有兩層。首先,緩可以拖延時間,而時間是最好的傷痛消除劑。時日拖得久了,劉備要為關羽報仇的血性衝動也就會緩和下來。其次,劉封孟達已經知道不出援兵的惡果了。如果急急催逼,勢必有變。不如先升劉封為綿竹郡守,分開二人。在他們二人以為風波已過的時候,再猝不及防地對他們下手。
劉備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遵照施行。
沒想到孟達聽到內線的密報後,立即向魏國投降。劉備憤怒,命令諸葛亮親自率兵去討伐。諸葛亮卻說:“不如令劉封進兵,讓他們二虎相爭。我們靜觀其變。”
劉封不敵孟達,敗退回成都,麵見劉備,將一切情事細細彙報。
劉封也不是傻子,他被別人當成了替罪羊,他也就將孟達當成了替罪羊,將一切都歸結為孟達唆使。劉備雖然痛恨劉封,但畢竟有父子之親,一時猶豫不決。
諸葛亮說:“此子性格極其剛強。今天如不趁機除去,以後必然禍及子孫。”劉備再次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當即將劉封推出斬首。
諸葛亮要殺劉封的理由,和關羽之死並無關係,而是擔心劉封日後作亂。劉封能做什麼亂?他不過是義子的身份。劉備家業的繼承權早就明確給了親生兒子劉禪。劉封就是想作亂,也很難掀起大的風浪。
諸葛亮之所以堅決要殺劉封,除了以他替罪之外,還另有一層考慮。諸葛亮的控製欲非常之強,這可能是所有能力出眾者的通病。而劉封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拒絕救援關羽,其表現出的決斷、決絕,說明劉封將會是一個很難駕馭的人。諸葛亮比劉備要年輕二十多歲,劉備百年之後,以劉禪的資質來看,諸葛亮是可以輕鬆駕馭的。但劉封以皇子的身份,如果橫加幹涉,也是不好應對的。所以,諸葛亮要想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就不能不顧及劉封作亂的可能性。因為這種作亂可能不會是針對劉禪,而是可能會針對諸葛亮的。
也是劉備一時糊塗,就這樣殺了劉封。殺完之後,劉備後悔莫及。諸葛亮再次赤裸裸地說:“為了嗣子的長遠之計,殺了有什麼好可惜的。成大事者,豈可生兒女之情!”
劉備卻說:“縱使他日劉封殺我之子,我今日也不忍心殺他啊!”眾人聞之,無不落淚。
唉,從深層次來說,諸葛亮還是沒有完全了解劉備。
劉備既痛關羽,又思劉封,竟然身染重病。興兵複仇的事就被拖了下來。
……
心理感悟:言朱者赤,說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