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得知劉備在自己晉位魏王後,也步自己後塵,即位漢中王,勃然大怒。曹操要起大兵鎮壓,司馬懿給他出主意,要他聯合東吳,共圖劉備。
孫權接到曹操的示好信號,猶在猶豫。他派諸葛瑾為使,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親。這其實是一種試探,關羽卻把對諸葛亮的怒火盡數發泄在諸葛瑾身上,並在言辭中狠狠侮辱了孫權。孫權由此堅定了攻取荊州之心。
此後,關羽進兵襄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鋒芒畢露,嚇得曹操要遷都以避。孫權卻抓住了關羽自大成狂的弱點,偷襲荊州得手,逼得關羽敗走麥城。關羽派廖化向劉封孟達求救不成,為東吳所擒。關羽不肯屈節投降,慷慨赴死。
這夜,劉備睡臥不安,夢見關羽遭遇不幸。時值三更,劉備驚覺,心中生疑,急忙派人請諸葛亮來圓夢。
諸葛亮隻是說:“王上是想念關羽過切,所以做此噩夢,無須多疑。”反複勸劉備寬心。
諸葛亮告辭而出,在中門外迎麵看見許靖正在等他。
許靖說:“我剛才去軍師府稟告一重大機密。聽說軍師入宮,特意在此等候。”
諸葛亮問:“有什麼重大機密?”
許靖說:“我聽到密報,東吳呂蒙已經襲取了荊州,關羽已經殞命。事關緊急,特來急報。”
諸葛亮稍作沉默,說:“我夜觀天象,看見將星隕落於荊楚之地,早已知道關羽大禍臨頭了。但我擔心主上憂慮,沒有對他明言。昨晚主上做了一個噩夢,也與此有關。我剛才也是善言相寬,唯恐他傷心過度啊。”
諸葛亮早以知道關羽的死訊,為什麼卻不對劉備明言呢?
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傷害你的不僅有你的敵人,還有你的朋友。敵人誹謗你,朋友則告訴你這個消息。”
人們往往把好消息帶來的正麵情緒歸功於好消息的傳播者,而不僅僅是好消息的創造者。同樣,人們也往往把壞消息帶來的負麵情緒歸罪於壞消息的傳遞者,而不僅僅是壞消息的創造者。
諸葛亮知道,關羽之死對劉備簡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管是哪一個人向他彙報了這一消息,都會在彙報的那一刻被劉備視為世界上最可惡的人。諸葛亮絕不是譙周,總是直言不諱。而且,諸葛亮肩負整個軍國大事,關羽之死,無論怎麼說,都和他有幹係。一旦劉備氣頭上,不分青紅皂白,追究責任,諸葛亮很可能遭受池魚之災。
諸葛亮和許靖兩人正在密談,冷不防從殿內轉出一人,正是劉備。
劉備扯住諸葛亮衣袖說:“關羽已死,丞相為什麼要瞞我?”
諸葛亮大驚,連忙說:“剛才許靖所言,都是傳言,尚未確證,不可深信。王上還是放寬心,不要擔憂。”諸葛亮恪守“絕不彙報壞消息”的原則,還是不肯明言。許靖也知道厲害,立即隨聲附和。
三人成虎,劉備將信將疑,隻是說:“我曾經和雲長誓同生死,他若有個好歹,我也不能獨生!”
諸葛亮許靖正在寬勸之際,荊州馬良、伊籍趕到,彙報了關羽兵敗的消息。他們尚不知道關羽已死。隨後,廖化趕到,彙報了劉封孟達不肯救援的劣行。
這等於是給包括諸葛亮在內的眾人提供了此刻最為需要的“替罪羊”。
關羽之死,實質上和劉封孟達救援與否關係不大。即便劉孟出兵,也挽不回關羽速敗之勢。但是,出不出兵是立場問題,救援能否成功是能力問題。劉封以義侄的身份,不肯對義叔關羽施以援手,從道義上說不過去的。而道義正是劉備經營天下的首要法寶。所以,注意力全部投注於劉封的劣行。
劉備聽了廖化的彙報,第一句話就是:“如果這樣,我兄弟就沒命了!”而諸葛亮的第一句話則是:“劉封、孟達如此無禮,罪不容誅。王上且請寬心,我明日一早,親自率領一支人馬去救荊襄之急。”
這兩句話鮮明地表明了兩人立場的不同。劉備關心的是關羽的生死。而諸葛亮關心的是責任的歸屬。他立即將劉封孟達定性為“罪不容誅”,又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要親率大軍去救援。但諸葛亮死活就是不肯宣示關羽已死的確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