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給你一碗閉門羹(2 / 2)

劉備一看,再說下去,張老三要把桃園結義時的老底都揭出來了。劉備若無雄心,怎麼可能讓兩個天下無敵的好漢無怨無悔、忠心不二地追隨於他?劉備唯恐軍心有變,也就同意即位漢中王。

所謂的“閉門羹技巧”,就是當你向對方提出一個大的要求而被拒絕後,對方因為做出拒絕的言行而在內心有一些愧疚。那麼,你可以趁勢利用這稍縱即逝的愧疚,立即提出一個相對較小的要求。一般而言,對方出於不想加重內心的愧疚,或對此前的愧疚加以彌補的心理,往往會答應你的這個較小的請求。

這一技巧的應用可以分為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你已經預設好自己的要求,卻故意在此基礎上誇大其辭,向對方提出一個極大的,肯定得不到滿足的要求,以製造對方的愧疚感,來滿足你預設好的那個要求。

第二種則是,你最想得到滿足的大要求被對方拒絕後,不應該簡單放棄,而是隨即提出一個相對較小的要求。這樣做的結果是,盡管沒有足量滿足你的想法,但多少能得到一些回報,聊勝於無。

諸葛亮先是提出“稱帝”,後來隨即提出“即漢中王位”就是“閉門羹技巧”的第二種運用方式。

劉備即已稱王,所有下屬也都有了上升空間。劉備立子劉禪為王世子,封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為軍師,總理軍國重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其餘各擬功勳定爵。

大家皆大歡喜,唯獨遠在荊州的關羽得知了五虎大將的名單後,極為不爽。

關羽認為:“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並,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

關羽憑什麼看不起老將黃忠,恥於與他同列?

人們在進行社會比較時,往往會陷於一種叫做“類別化”的偏見。所謂“類別化”,就是把人劃入不同的群體。我們傾向於誇大群體內部的相似性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性。我們傾向於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群體更加優秀,而認為除此之外的群體存在種種不足與缺陷。

關羽在對“五虎將”成員進行類別化的時候,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張飛是他的兄弟,趙雲追隨劉備多年,也可以算是他的兄弟。將這兩人劃入自己所在的群體,是毫無意義的。而馬超實際上是屬於更高層次的群體的。他的先祖是聲明遠揚的大漢伏波將軍馬援,他的父親是西涼重臣馬騰,可以說,整個家族的曆史都很顯赫。所以,馬超以屈尊的形式入選五虎將,關羽也是沒有意見的。那麼,隻有黃忠,新近來降,且又年老,關羽認為他不符合這個群體的一致性,所以,關羽大光其火。

但是,這還僅僅是第一層的原因。更深的原因在於,關羽是借題發揮。

其實無論是黃忠的出身,還是黃忠的武藝,都足可與關羽一比。關羽貶低黃忠,隻是一個借口,他認為,除黃忠之外,還有一個更適合的人可以入選五虎將。此人就是魏延。

人往往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這是心理學上的“接近性”規則。魏延麵如重棗,也是一個紅麵孔,與關羽十分相似。魏延的脾氣個性,也是豪縱傲慢,也與關羽十分相似。更為重要的是,關羽能夠順利攻取長沙,也全是依賴魏延。這是一個巨大的恩惠,讓關羽足以笑傲諸葛亮。綜合以上因素,關羽是很欣賞感激魏延的。但魏延竟然沒有入選五虎將,讓遠離政治中心的關羽深感不滿。所以,關羽並不是要和黃忠過不去,而是相互權衡之後,張趙馬黃中,也隻有黃忠可以借題發揮的。關羽並不是反對黃忠入選,他隻是反對為什麼將魏延拒之門外?為什麼員額隻能設定五人,而非六人?

關羽還想當然地進一步認為,魏延未能入選,肯定與諸葛亮的操縱有關。諸葛亮不喜歡魏延,是人盡皆知的。這樣,諸葛亮就成了關羽魏延的共同“對頭”。關羽正是借此發泄對諸葛亮的不滿。

幸虧劉備的使者費詩以大義相責,化解了這一場風波。但諸葛亮的這次處事不公,再度加深了關羽的反感。加上此前諸葛亮來信中對關羽的“不當推崇”,關羽已經變得毫無顧忌,要率性行事了。

……

心理感悟:成功是讓自信走向過度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