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無用計策的妙用(1 / 2)

龐統的這個策略叫做“道德排除”。

但現在,劉璋的所為已經讓劉備覺得是背離了互惠之道。劉備發怒,就是認為劉璋不夠仁義,辜負自己當初的付出。那麼,你先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了。對於不仁不義者加以征討,正是社會規範認可的事情。劉備也就有了充足的底氣來向劉璋宣戰了。

所以,所謂“道德排除”,就是想方設法,將你的對手置於道德界限之外。對一個背離了道德,失去了道德保護的對手下手,非但不會引起社會輿論的非議,反而會贏得社會大眾的支持。

千萬別小看了這一策略。後世的亂世奸雄希特勒,正是利用了這個策略,將猶太人妖魔化為“邪惡人種”,從而贏得了德國人高度一致的擁護,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對猶太人趕盡殺絕。

龐統一看劉備怒氣勃發,立即趁熱打鐵,鼓動劉備向劉璋宣戰。

龐統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供劉備選擇。上策是立即遴選精兵,連夜襲擊成都。中策是借口回師荊州,誘騙涪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前來送行,趁機將二人擒拿斬殺,先奪下涪水關,再向成都發起攻擊。下策則是連夜退回荊州,徐徐圖謀西川。

龐統為什麼要向劉備提出三條計策呢?而且其中的第三條計策純屬擺設,毫無價值可言。其實,這正是龐統的詭秘之處。

如果龐統隻向劉備提出一條計策,那麼劉備的選擇就是“是”或“否”。盡管龐統運用了“道德排除策略”,突破了劉備的心理防線,但劉備囿於慣性,還是有50%的可能會拒絕進攻劉璋的。而現在,龐統提出三條策略,其用意在於第二條中策。但為了產生“知覺對比效應”,龐統故意增加了所謂的“上策”和“下策”。上策的不可取之處在於,如果直接襲擊成都,一旦無法速戰速決,楊懷高沛從背後圍追而來,劉備就會腹背受敵。而下策等於直接放棄了一個大好良機,劉備再善良,也不至於傻到會放棄這近乎唯一的機會的。所以,在上策和下策的“貼身護衛”下,中策的入選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兒。

果然,劉備說:“軍師,你的上策似乎太急,而下策又太緩。隻有中策,不急不緩,正好可以采用。”

正合龐統之意!

在這一事件的應對處理上,龐統確實高出諸葛亮一籌。諸葛亮反複勸諫劉備,都沒有為劉備創造出一個可以對荊州下手的理由或借口,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荊州歸了曹操。此後諸葛亮雖然利用赤壁大戰巧取豪奪了荊州,但始終與東吳存在領土爭議,為今後劉孫不和埋下了隱患。而反觀龐統,則為劉備創造了一個(他自認為)足可抵擋天下人之嘴的理由,讓劉備得以協調好內心的認知不協調。劉備也因此更加自得於自己當初決定帶龐統,而不是帶諸葛亮入川的決定。諸葛亮聽說此事後,對於龐統也是暗暗佩服。

劉備於是寫信給劉璋,偽稱曹操來攻,關羽不敵,隻好親自回師,來不及麵晤,隻要寫信告辭。

張鬆聽說這個消息,信以為真,很不甘心劉備就此退回荊州,急忙寫了一封書信給劉備,大力挽留。信未送出,張鬆之兄張肅來訪。張鬆隻好陪兄喝酒。酒至半酣,張鬆不慎將信失落於地。張肅看後大驚,立即向劉璋告發。

劉備的真麵目至此大白於劉璋麵前。劉璋大怒,說:“我平生以仁義代人,誰想竟會如此?!”當即斬了張鬆全家,並嚴令各處關隘,添兵把守,嚴防劉備,絕不容許放荊州人馬入內。

劉璋的這番舉動,反而給了劉備更好的理由支撐,來將攻擊進行到底。

劉備通知了楊懷高沛二人。楊高二人早就想將劉備除之而後快,也想趁送行之機,將劉備斬殺,於是身藏利刃,來見劉備。

哪知劉備早就防備,二人猝不及防,就被拿下。龐統喝令搜查二人身上,各搜出利刃兩口。這一下就坐實了二人心懷不軌。

劉備大怒,說:“我與劉璋是同宗兄弟,你二人為什麼要心懷鬼胎,離間我兄弟之情?今日又私藏利刃,意欲行刺於我,是何道理?”

楊懷高沛,已經羊入虎口,哪裏還有分辨之力?劉備當然是把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在了這兩人頭上。

但劉備畢竟還是有些不忍心將這二人斬首。龐統卻顧不得許多仁義道德了,立即下令將二人推出斬首。

此時,黃忠魏延也已經將楊高二人的隨從二百餘名一並擒下。劉備將他們喚入,賜酒壓驚,說:“楊懷高沛離間我兄弟之情,剛才又想行刺於我,現已伏誅。這一切與你們無關,罪不在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