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鐵鏈拴不住大象(2 / 2)

寫完信後,周瑜召集諸將,說:“不是我不想為國盡忠,奈何天命已絕。你們要好好為吳侯效力,共成大業啊。”說完,昏絕過去,徐徐又醒,仰天長歎說:“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人們怎麼看待自己與命運之間的關係?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抑或是命運是人的主宰者?

認為人可以主宰命運的人屬於內部控製者,而認為人隻能被命運主宰的人屬於外部控製者。

那些才智過人,事業順暢,無往而不勝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可以操控包括命運在內的一切。隻要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夠達成。周瑜就屬於這一類的內部控製者。他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一切順利。

但是諸葛亮一出現,周瑜的整個世界就被顛覆了過來。無論周瑜如何設謀用計,諸葛亮總是能夠獨占鼇頭。剛一開始,周瑜認為這隻是偶然現象。所以屢屢要主動發起新一輪的較量來證明自己強於諸葛亮,至少不比諸葛亮差。

但是,諸葛剛出道的時候,就像當年周瑜剛出道的時候一樣,風頭無倆,勢不可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周瑜所有的苦苦抗爭,毫無例外地全部遭到慘敗。

從曾經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天之棄子。這是一個極其痛苦的轉變過程。直到周瑜用生命的最後力量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整個過程才告完成。周瑜也從堅定的內部控製者變成了無奈的外部控製者。他終於知道,自己並不能控製命運。他也終於接受了命運對他的控製。命運曾經讓他快意人生,但此刻命運不再青睞他,將他毫不留情的拋棄。此時的周瑜已經是哀大莫過於心死。

“既生瑜,何生亮!”是多麼痛的一種領悟,又是多麼無奈的一種呐喊!周瑜就此死去。他用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的是“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其實質就是從內部控製者到外部控製者的一種轉換。而這種轉換往往是經由挫折、失敗才能完成的。

鐵鏈為什麼能束縛住馬戲團的大象呢?束縛住大象的不是鐵鏈,而是“習得性無助”。

以大象的力量,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鐵鏈,但大象從來不會去做這樣的嚐試。因為在它的意識裏,鐵鏈是不可掙脫的。當它還是小象的時候,它曾經多次嚐試要掙脫鐵鏈,但它當時的力量還不足於成功。多次失敗後,小象放棄了。因為“習得性無助”已經在它的意識中生根。當它成長為力量驚人的大象後,他還是受製於這一認知。

人也是如此。人終究難免一死,不管多少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最終還是得接受這一事實。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得了你。這應該是人類最大的“習得性無助”。

如果周瑜能夠早一點領悟這個道理,也許他不會被氣死。接受諸葛亮比自己強這個事實,除了傷及麵子外,又會有什麼壞處呢?

周瑜隻是稍弱於諸葛亮,但周瑜所在的東吳,家底遠勝過諸葛亮。隻要周瑜善加經營,諸葛亮也不能奈周瑜何(這也正是諸葛亮一定要氣死周瑜的原因所在)。

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訊,放聲長笑,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這自然是順了他的心意,但卻未免讓我們對他的尊敬削減了幾分。

此時的諸葛亮,也正是一個內部控製者。他實在是上天眷顧的寵兒,他的好運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另一個叫做司馬懿的人開始嶄露頭角。

上天其實也是公平的。你受他的眷顧越多,你接受“習得性無助”就越難。而人總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的,“習得性無助”是人生的必然。當諸葛亮六出祁山,勞民傷財,一無所獲後,他終於在五丈原懂得了這個道理。但這也已經是他生命的盡頭了。

……

心理感悟:我們其實是在用一生的時間來學會接受“無助”這個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