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得知周瑜的死訊後,問諸葛亮將如何應對。劉備的意思是,周瑜是活生生被己方連番累次氣死的。孫權痛失股肱,很可能聚集兵力,向荊州發起大規模的攻擊,來為周瑜報仇。劉備這樣想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多年以後,他的兄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後,他就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以社稷為重的勸諫,舉傾國之力為兄弟報仇。劉備還因此留下了一句充滿血性的千古名言:“朕不與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
但諸葛亮的判斷卻和劉備截然相反。在東吳和東吳決策層人物的零距離的接觸使得諸葛亮對他們的心理了如指掌。孫權是一個猶疑不決,毫無主見、動輒搖擺的人物。東吳的決策權實際上是掌握在以張昭為首的文官集團手中。周瑜在日,還能與張昭相互製衡。周瑜一旦不在,張昭一派勢必獨斷專行。而這一幫人,憑借長江天線的庇護,承平日久,根本不願用兵動武。這從此前曹操來侵,他們眾口一詞,力主投降即可判知。而一大群身居高位的文官敢於光明正大地宣示自己的投降主張,又足以昭示武將一派在東吳隻處於從屬地位,基本沒有太大的發言權。即便武將中有少數幾個血性之人,但囿於組織的整體氛圍,並不能掀起太大風浪。
所以,諸葛亮斷定東吳絕不會因為周瑜之死而起兵問罪。他關心的問題是:周瑜死後的權力真空將會由誰來填補呢?
這個人應該是魯肅!
諸葛亮作出這個判斷,是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周瑜選接班人的餘地很少,魯肅可以說是他唯一的有共同語言的人。魯肅雖然沒有他聰明,經常被他批評,但魯肅始終堅定地站在周瑜的這一邊。這是從公而論。
第二,周瑜和魯肅的私交很好。周瑜剛剛從軍時,魯肅曾經接濟他糧食。周瑜對這個施惠的回報是舉薦魯肅做官。兩人的交情隨著互惠的深入,也日漸深厚。這是從私而論。
第三,任何人選接班人,大都會選擇繼續維護自己的守成者,而不願意選擇否定自己的顛覆者。從這個普遍規律來講,魯肅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所以,周瑜一定會選擇魯肅。但任命權是掌控在孫權手中的,孫權會聽從周瑜的建議嗎?還是有他自己的主張呢?
孫權自己是個沒主張的人,周瑜又是他深信的人。赤壁之戰後,周瑜的威信更是空前高漲,孫權在決定軍事策略上非常倚重周瑜。而且,周瑜臨終之前的囑托,更顯分量。誰又能拒絕一個將死之人的拳拳舉薦呢?
由此看來,魯肅成為東吳下一任都督是板上釘釘的。
諸葛亮對這一結果非常滿意。魯肅是被他吃定的人,隻要是魯肅擔任東吳的最高軍事長官,諸葛亮完全可以掌控整個局勢。
諸葛亮隨即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親赴東吳,為周瑜吊喪。
劉備大為不解:“軍師此去,我擔心東吳諸將加害於你啊。”
諸葛亮的回答是:“周瑜在的時候,都沒奈何了我。周瑜死了,東吳盡是不如他的人,我還有什麼可怕的?”
把人氣死了,卻跑去給人吊孝,擺明了是欺負東吳沒人。但如果把諸葛亮的這次行動視為炫耀,那就錯了。
諸葛亮之所以要去東吳吊喪,並不是真得痛惜周瑜之死,而是另有原因,留待下文詳述。
不過,去東吳吊孝畢竟是冒險之舉,諸葛亮決定帶上趙雲隨身保護。
路上,諸葛亮果然聽到了孫權根據周瑜的臨終上書,任命魯肅為大都督。諸葛亮來到柴桑,令人向魯肅通報“劉皇叔派遣諸葛亮來為周都督吊喪”。
魯肅急忙出迎,心情極度複雜。周瑜和諸葛亮整個鬥智的過程他最清楚。既然參與遊戲了,就應該願賭服輸。所以魯肅對諸葛亮也說不上有多大的憤恨。但周瑜的死對魯肅的打擊卻也非常慘重。而且,魯肅對諸葛亮冒險而來,有些不解,還有更多的敬佩。這些矛盾的思緒夾雜在一起,魯肅的心情當然就十分複雜了。
周瑜的部將當然對諸葛亮恨之入骨,都想將他殺了,但是看到趙雲帶劍相隨,竟然沒有一個敢對諸葛亮下手的。
周瑜的這些手下為什麼會如此表現呢?這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個體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單個人時與同其他人在一起時是不同的。由於他人在場,會導致責任分散,每個人都寄希望於他人去行動,而最後的結果則是沒有一個人采取行動。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女性在淩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裏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形和反複的呼救聲,但沒有一個人下來保護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打電話給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