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就此住進了吳國太府邸的書院,就像進了保險箱,哪裏還用擔心安危,隻等吉日成親。
孫權非常沮喪,立即把這一“弄假成真”的重大變化派人告知了周瑜。周瑜大驚,但隨即又想出了另外一個計策。
周瑜寫信告訴孫權,用富貴溫柔來誘惑劉備,消磨他的鬥誌,讓他沉迷於玩樂,樂不思歸。
這一招很是厲害。劉備自小倍嚐艱辛,長大後四處奔波,從未過上富足享樂的日子。一旦嚐到了這種好處,必然是沉溺其中,流連忘返。
孫權大喜,依計而行,立即為劉備修整府邸,廣載花木,又找來女樂數十人,送上金玉錦綺玩好之物不計其數。吳國太以為這是孫權對妹夫的好意,喜不自勝。而劉備果然如周瑜所料,陷入溫柔鄉中,再也不提他的雄心壯誌。連趙雲輕易也見不到他。
諸葛亮早已料到了這種可能性。他早已吩咐趙雲,待到年終打開第二個錦囊觀看對策。趙雲打開一看,當即依計而行,來找劉備。
趙雲謊稱曹操率五十萬大軍來襲荊州,頓時讓劉備清醒過來。趙雲要求劉備趕快回荊州。劉備與孫夫人正處於如膠似漆的階段,哪裏舍得?劉備一定要和孫夫人商量了再走。趙雲擔心孫夫人知道後會加以阻攔,苦勸劉備私自逃回。但劉備堅持要帶著孫夫人。趙雲隻好暗暗歎氣:就連神機妙算的諸葛軍師也沒能料到主公會沉迷得如此之深。
其實趙雲低估諸葛亮和劉備了。劉備要想順利逃走荊州,孫夫人是非帶不可的。這一點諸葛亮並未在錦囊中點明,但他知道劉備一定懂得這其中的厲害關係。
劉備對付孫夫人自有一套辦法,他輕而易舉說動孫夫人和他一起“不告而別”。劉備對外假托的理由是年關將近,自己要和夫人一起到江邊祭祖。
現在就清楚諸葛亮為什麼要趙雲在靠近年根時打開第二個錦囊了吧。祭祖是一個比較能夠蒙人的理由。除此之外,劉備以其他理由出行,都會引起孫權密探的高度警覺。而祭祖按照習俗,隻能在大年初一舉行。早了或晚了,都不合風俗,會讓人起疑。
吳國太一聽劉備和女兒正月初一要去江邊祭祖,當即同意。劉備一大早出門,而孫權因除夕夜狂飲大醉,等到醒轉,劉備已走了多時。
孫權急怒之下,憤恨不已,氣得把桌案上的玉石硯台都摔碎了。孫權立即命令陳武潘璋星夜率兵前去追趕捉拿。程普在旁說:“主公你空有衝天之怒。我料定陳武潘璋抓不來劉備。”
孫權驚問起故。程普說:“郡主性格剛強,諸將哪個不怕她?陳潘二人就是追上了劉備,有郡主護駕,也不敢下手。”
程普這番話等於是火上澆油。孫權越發大怒,拔出身上的配劍,吩咐蔣欽周泰帶著這把寶劍趕去,去取劉備和自己妹妹的兩顆人頭!
孫權為什麼會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決定,竟然絲毫不顧惜手足之情?
心理學上有一個“挫折——攻擊”理論。當一個人遭到挫折後,要麼憤怒,要麼退縮。而當他選擇了憤怒後,就會去努力尋找可供攻擊的對象以發動攻擊行為。在極端的情況下,攻擊者甚至會對毫不知情的無辜者發起攻擊,以發泄自己的憤怒。
美國在發起第二次打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後,很多評論認為是此前的9·11事件引發了美國人極大的挫折感,而伊拉克不過是被作為發泄對象的替罪羊罷了。暢銷書《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裏德曼就這樣評論道:“發動這次戰爭的真正原因在於:9·11事件後,美國需要對阿拉伯世界的某些人進行攻擊。而之所以選擇薩達姆,原因很簡單:他正處於這一世界的中心部位。”
孫權自赤壁大勝後,發現自己竟然沒撈到什麼好處,勝利果實都被劉備摘走了。這讓初掌大權的他倍感挫折。而此次本想通過“詐婚”來換回荊州,又被劉備弄假成真。再施溫柔之計,眼看得逞,竟然又讓劉備拐著妹妹跑了。這麼多的挫折疊加在一起,讓心高氣傲的孫權怎麼能夠承受?
挫折引發攻擊,而重大的挫折引發的是瘋狂的攻擊。孫權狂怒之下,也就發出了決不留情的追殺令,不但要殺劉備,連自己的親妹妹也要殺,甚至連一個解釋的機會都不給。
……
心理感悟:不要讓自己成為引爆攻擊的最後的那個挫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