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錦囊外的秘密(1 / 2)

劉備準備上路,諸葛亮為了讓他安心前去,專門派虎將趙雲隨身護駕。

諸葛亮仔細想好了劉備到東吳後的分步應對之策,卻不想提前全部告知趙雲。諸葛亮寫好三封迷信,分別放入三個錦囊密封好,然後才交給趙雲,並鄭重吩咐趙雲何時拆看。

諸葛亮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呢?

這正是諸葛亮善於自我包裝,喜好故弄玄虛的體現。首先,如果他全盤告知趙雲,就失去了應對之策的神秘感,就不利於讓趙雲等人對他更加敬若神明。其次,就算他不願提前告知,也可以寫好密信封好後交給趙雲,而不在其外再加上錦囊。就像此前曹操從赤壁敗退,也封了一封密寫給留守南郡的曹仁一般。但諸葛亮這個錦囊一加,絕非多餘。這種更具形式感的做法,大大增加了計策的生動性和神秘效應。等到日後趙雲等人口碑傳播起來,頓時活色生香,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從而讓諸葛亮頭上的光暈更為巨大。

劉備帶了趙雲等五百將士來到東吳南徐。

趙雲按照諸葛亮的吩咐,到了南徐先打開第一個錦囊。原來卻是讓劉備立即去拜見二喬之父喬國老,將呂範為媒,孫劉結親之事詳為告知。同時,趙雲又命五百軍士上街購物閑逛,將劉備前來成親之事廣為傳播。

諸葛亮的這一招就是要“弄假成真”。孫權周瑜本來是將結親作為一個誘引劉備入甕的幌子,所以,僅有幾人知道真相,外界連孫權之母,喬國老都不知情,更不用說普通百姓了。但趙雲等人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將此訊息廣而告之之後,就會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輿論效應。而公眾的輿論會讓事件的相關者產生評價顧忌。如果孫劉結親已經天下皆知,孫權和周瑜再要借此要挾劉備或暗害劉備就不得不考慮到輿論壓力。特別是劉備在拜見喬國老之後,喬國老必然將此情況告知孫權之母。這兩位老者之間關係親熟,是諸葛亮此前在東吳早就打聽明白的了。一旦這兩位重量級人物介入此事,孫權周瑜想要偷天換日,就會投鼠忌器了。

而諸葛亮這一應對最值得稱道的是時機的把握。他要求趙雲一登岸就張羅此事,實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劉備剛到東吳,孫權周瑜準備以他為人質交換荊州,所以肯定不會立即動殺機的,劉備暫時不會有性命之憂。作為應對,就必須抓住這個短暫的黃金機會,大造輿論聲勢,為劉備營造、尋求保護傘。

果然,喬國老在劉備拜訪後,立即去見吳國太,向她道喜。吳國太毫不知情,驚詫莫名,說:“老身寡居,何喜之有?”喬國老一番分說,吳國太頓時遷怒於孫權。她當即派人叫來孫權,一頓哭罵,讓孫權手足無措。

孫權無奈之下,說出是周瑜之策,要賺來劉備換回荊州。吳國太大怒,罵道:“周瑜你枉空當了六郡八十一州的大都督,連取回荊州的計策都想不出來,竟然要打我女兒的主意!要是殺了劉備,不就耽誤了我女兒一輩子了嗎?這麼齷齪下作的計策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出來的!”孫權被罵得啞口無言。

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無情冷漠,母親永遠會為自己的子女付出最深沉的愛。諸葛亮明白這一點,周瑜似乎不是很明白。所以,周瑜的計策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但此刻吳國太維護的是女兒的利益,而劉備還隻是一個旁人,如果不能讓吳國太心甘情願地成為劉備的保護傘,劉備還是危在旦夕。

好在劉備已經成功贏得了喬國老的好感(這也是劉備所擅長的)。喬國老說:“事已至此,不如招了劉皇叔為婿,免得出醜。此人乃當世之豪傑,也不致於辱沒了姑娘。”

吳國太冷靜下來,對她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女兒的利益。為了奪回荊州而利用女兒,她是不幹的;僅僅為了顧全麵子而招了一個不般配的女婿,那她也是不幹的。吳國太說:“我也不認識什麼劉皇叔。這樣吧,明天約他在甘露寺見麵,如果他不中我的意,任由你們行事。如果中我的意,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孫權當即同意。母親既然給出了兩種可能,他就老實不客氣,當即吩咐安排好刀斧手,隻要母親稍露不滿之色,馬上就要了劉備的小命。

但孫權高興得太早了。劉備怎麼會給他這個機會?劉備這麼多年寄人籬下,早已練就了一套快速取悅他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生存之道。他能搞定這麼多梟雄,難道還搞不定一個中老年婦女?而且,劉備容貌氣質均不凡,在外形條件上也是上上之選,吳國太當然是一見傾心,越看越愛,當即決定要招劉備為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