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激將法改怎麼用(2 / 2)

關羽當即寫下軍令狀。而作為丟了麵子的反撲,關羽對等要求諸葛亮寫下軍令狀,一旦曹操沒有從華容道而來,那麼,他也要砍下諸葛亮的腦袋。

事情到了這一步,諸葛亮其實有點作繭自縛了。立了軍令狀,表麵上是對關羽的強力束縛。但實際上對諸葛亮最為不利。

首先,諸葛亮認為曹操此刻還不能死,甚至也不能活抓而來。曹操一死,中原群龍無首。東吳借機就可加以吞並。這樣就可能造就了東吳的一統天下。劉備兵微將寡,無法和其交鋒。如果活抓了曹操,就成了燙手的山芋。殺了他,曹操死忠舊部必然將劉備視為死敵,就算投靠孫權之後也要竭力鏟除劉備為他報仇。不殺他,曹操的舊部早晚也要發兵前來施救。總之是麻煩不斷。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放了曹操。

其次,在關羽放了曹操走路後,軍令狀就成了一個兩難問題的禍首。有劉備在,關羽是殺不掉的。而且,殺關羽也就淪落到晏子的水平了,諸葛亮是不屑為之的。那麼,不殺關羽,人人知道諸葛軍師的軍令狀是做不得數的。這非常不利於諸葛亮的管理權威。

最好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

諸葛亮也用不著大張旗鼓地對關羽激將,隻需直接將鎮守華容道的任務分派給關羽,並簡短而莊重地吩咐一句:“將軍以國事為重,不可私而忘公!”

這樣,關羽在放了曹操之後,內心必然十分愧疚。回來交令時,肯定要主動向諸葛亮請罪。此時,諸葛亮再大度地來上一段:“將軍無罪。亮夜觀天象,發現曹操命不該絕。此乃天意,非人之罪。將軍不負舊約,寧可身負軍法,也要遵守前誓,真是大忠大義之人啊!”

如此這般,既能將關羽違令帶來的對諸葛亮管理權威的挑戰用天意消弭於無形,又保全了關羽的麵子,這是對關羽極為深重地施惠。關羽怎麼能不感激涕零,心悅誠服,誓死以報呢?

關羽知恩圖報的心理遠比一般人強烈。他能在華容道放了敵對陣營的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諸葛亮是他同一陣營的,都是為劉備效力。兩人的立場一致,諸葛亮本來有更大的可能收服關羽。但他的這一次激將,卻成了激僵。兩個人的關係就此埋下了令整個劉備走向衰亡的伏筆。

劉備見立了軍令狀,擔心關羽會放了曹操。諸葛亮用“天象說”解釋曹操命不該死,樂得送關羽一個人情。但等到關羽回來交令,諸葛亮卻似乎忘了他曾和劉備說過的這一番話。

諸葛亮要用軍令狀來壓製關羽,讓他低頭。但關羽盡管還沒有到視死如歸的程度,出於麵子,也不肯低頭服軟。雙方陷入僵局。關羽可以視軍令狀為兒戲,但諸葛亮自己不能視為兒戲。他隻能硬著頭皮喝令將關羽推出斬首,以此把難題推給劉備。

劉備當然是要出來阻擋的。劉備的做法倒是非常高明,他首先承認關羽的錯誤,以此來維護諸葛亮的權威。緊接著,劉備為關羽求情,並提出將功贖罪的緩衝策略。諸葛亮也就借坡下驢,放了關羽。

事情到了這一步,諸葛亮精心設計的激將之法,非但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釀成了更大的尷尬。

關羽對諸葛亮的成見更為加深,而諸葛亮的這一次失手,反而更挑起了他的好勝之心。激將法是他在隆中時反複思量“晏子二桃殺三士”的錯失而想出來的破解之法,怎麼能輕易放棄呢?諸葛亮決定,繼續等待時機,加以運用。

回過頭來再說周瑜。吳兵將曹操擊敗後,鳴金收兵。周瑜決定,乘勝追擊,將攻擊目標對準了曹仁把守的南郡。

周瑜得知,劉備已經屯兵油江口,立即知道這是出自諸葛亮的謀劃。周瑜心想:“我東吳費了這許多兵力心血,才將曹操擊敗。你劉備現在卻想趁機奪取南郡,真是可惡之極。隻要有我周瑜在,你就別想得逞。”

周瑜大勝之後,自信勃發,決定前去油江口,麵見劉備,要將劉備的占便宜之心扼殺在搖籃之中。

……

心理學家感悟:過猶不及是人人無法避免的言行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