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諸葛亮來說,僅僅在曹操敗逃之路上設伏掩殺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任務是盡快攻取荊襄之地,為劉備奪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但周瑜不是傻子,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諸葛亮攻城略地而無動於衷。其實,周瑜和諸葛亮的想法如出一轍,也是要搶奪後曹操時代的荊襄九州。
這樣,兩個曾經的結盟者在擊敗共同的頭號大敵曹操後,很快就要走上反目為仇的道路了。
周瑜決定先下手為強。出於強大的自信心理,周瑜決定光明正大的告訴劉備,不要妄圖染指我看中的東西。周瑜這個人多才多藝,智謀膽略過人,但唯獨追求“光明正大地做事”這一點限製了他的更大成就。所以,他最多隻能成為偉大的軍事家,而無法成為偉大的政治家。而無法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反過來又限製、抑製了其作為軍事家的偉大。
周瑜引兵來見劉備。他的想法是,如果劉備不識相,那麼就先結果了劉備,再圖荊襄九州。
諸葛亮知道周瑜的來意,更知道劉備的心意。而這兩者正是針鋒相對的。要想讓主公劉備滿意,就不能照顧周瑜的心情。而要按周瑜的想法辦事,劉備又是極不甘心。諸葛亮身在劉備陣營,當然是要滿足劉備的需求的。但諸葛亮也很清醒,眼前絕對不能和周瑜硬碰硬火拚(從實力對比來看,相差懸殊)。相反,前麵火燒赤壁,沾周瑜的光,得了不少便宜,現在要攻取荊襄之地,還是要著落在周瑜身上,將他作為可以借力的資源。
諸葛亮很快想好了對策,突然又想到,這一對策是一箭雙雕的好辦法,不但能夠借周瑜之力取得荊襄,還能狠狠地打擊報複周瑜,為自己出一口惡氣。
諸葛亮根據自己的謀劃,將應對周瑜的言辭教給了劉備。劉備設宴款待周瑜。
周瑜說:“玄德公移兵在此,莫非是想攻取南郡啊?”這句話出乎劉備和諸葛亮的意料之外,也說明周瑜的思辨力是非常不錯的。這個問題有且隻有兩個答案。一個是“是”,一個是“否”。答“否”則正中周瑜下懷。是你們自己說不打的,那麼我們要打,你們就別來摻和了。答“是”,就給了周瑜一個罵人的口實。劉備諸葛亮趁著東吳與曹操正麵交鋒,撈了不少實惠。但赤壁之勝,主要出力的是東吳,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周瑜隻要以此譴責,向來為“仁義道德”束縛住手腳的劉備是無言以對的。
但劉備卻給出了第三種答案。這不能不讓人佩服他的應變之快。劉備說:“我聽說足下要攻取南郡,所以前來相助。如果都督不取南郡,那麼我是一定要攻取南郡的。”
這個回答不但得體而不傷和氣地回答了周瑜的問題,而且,寓攻於守,反過來將了周瑜一軍,將整個談話拉到自己的預設軌道上。
周瑜說:“我怎麼會不攻取呢?!我東吳早就想這樣做了。現在南郡已經是我囊中之物,如何不取?!”周瑜話裏有話,表明了這次我方可不想和你們聯合了。憑我們自家的實力,足能搞定一切。你們再想占便宜,那是沒門的。
劉備在諸葛亮的點撥下,早已經知道周瑜最大的軟肋就是“受不得激將”。所以,劉備不緊不慢地跟上一句:“勝負難料啊。哪裏有必勝的事情呢。現在曹操派曹仁留守,此人勇不可擋,我是為都督擔心勞而無功啊!”
周瑜心中一氣,心想:“曹仁再勇,我也用不著你們來幫忙。幫忙是假,分利是真。誰不知道你們的想法啊?!”但周瑜一受激,自負心就出來了,說:“等我攻取不了南郡,那就聽憑你去攻取!”
這句話是不能說的。劉備等的就是你這句話。劉備絕對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連忙說:“都督,這可是你說的。子敬孔明都在這裏為證,你可不要反悔!”
周瑜聽到劉備這樣說,想想“詭計多端”的諸葛亮,心中略有後悔之意,但這種公開的承諾又哪裏能夠撤回呢?隻有在承諾的外殼上再加上一層堅固的護套。“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何悔之有!”
諸葛亮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連忙進一步明確說:“都督此言甚是公論。先盡東吳去取,如果攻取不下,主公再取之無妨。”
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周瑜隻能認帳。但他也沒有太大的不快。承諾對雙方都是有約束力的。隻要自己擁有了攻取南郡的優先權,一切都不在話下,劉備諸葛亮就算有什麼陰謀詭計,總也不能明著違背約定,搶先去取南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