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形式主義的必要性(1 / 2)

諸葛亮有什麼辦法呢?

他其實根本不用想什麼辦法。周瑜最需要的東風會自己刮起來的。冬季刮東風,雖然罕見,但也不是絕無僅有。重要的是,諸葛亮知道刮東風的具體日期,而其他人都不知道。這就給他一個上下其手,故弄玄虛的好機會。

諸葛亮說:“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異人,蒙他不棄,傳授了《八門遁甲天書》給我。我也因此學會了呼風喚雨、役鬼驅神。都督如果需要東風,倒也不難。隻要在南屏山建築一座七星台,我在上麵作起法來,可以借他三天三夜東風!”

周瑜一聽,訝異不已,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前,諸葛亮提前算定了大霧天氣,成功地加以利用,為己方借來十萬羽箭,已經讓周瑜佩服不已,並全麵改觀了對諸葛亮的態度。但畢竟大霧天成,諸葛亮不過是測算得準,尚屬可信範圍。如今,諸葛亮竟然說他可以在隆冬之際,通過作法祈禱借來東風,可信度實在不高。

但周瑜此時已經無法可想,看看諸葛亮說得自信坦然,也隻好死馬當成活馬醫,先試一把了。當即撥派五百軍士去幫諸葛亮築壇。

諸葛亮卻絲毫不敢馬虎,度察地勢,檢定地點,然後命軍士取東南方赤土築壇。這個壇方圓二十四丈,分三層,每層高九尺。第一層插二十八宿旗,第二層插六十四卦旗。最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發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執長竿,竿尖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信;前右立一人,手執長竿,竿上係七星號帶,以表風色;後左立一人,捧寶劍;後右立一人,捧香爐。壇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寶蓋、大戟、長戈、黃鉞、白旄、朱幡、皂纛,環繞四麵。

諸葛亮自己也選定吉時,沐浴齋戒,身披道袍,散發跣足散發,來到壇上,開始仗劍做法。

諸葛亮明明知道就算不築壇作法,東風也必定會來,為什麼還要煞有介事地大搞形式主義呢?

這就是諸葛亮的高妙之處!呼風喚雨實在是一件太過神奇的事,要想讓人相信非常困難。但諸葛亮不但要讓東吳的人深信不疑東風確實是他借來的,而且還要讓人覺得借東風極為不易。隻有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了,諸葛亮才有資格理直氣壯地將破曹的首功歸在自己名下。

諸葛亮的這種做法,正好契合了人類心理認知機製上的“易得性直覺”。

所謂易得性直覺,就是指,如果某一類信息,是形象而生動的,就更容易被我們感知,也更容易被我們判斷為相關的發生得更頻繁。

比如,我們通常認為在各類交通工具中,坐飛機的風險最大。荷蘭籍的足球明星博格坎普甚至有飛機恐懼症。凡是到需要坐飛機去客場比賽,他總是拒絕和隊友們同行,而是選擇單獨駕車或搭乘其他交通工具費盡周折前往。

其實這種看法是不符合事實的。根據美國聯邦安全委員會1991年的調查,發生汽車事故導致死亡的概率是飛機失事的26倍。那麼,為什麼人們會認為坐飛機最危險呢?這是因為空難的慘烈情形最容易被感知。所以我們會高估飛機失事的概率和危險性。

回到諸葛亮的話題。

諸葛亮絕對不能說自己算定東風會來,隻能說東風是自己憑借神力借來的。而這個借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繁瑣,容不得一絲馬虎。隻有這樣,諸葛亮才能將這個神秘而抽象的過程形象化、高大化,可信化。也隻有這樣,諸葛亮才能在自己頭上再次罩上一個更大的光暈,讓人們對他的神秘偉大更加景仰崇拜,讓人們把他的神秘偉大傳播得更遠更廣。

諸葛亮還吩咐守壇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

這一做法既是出於利用“易得性直覺”的需要,也是諸葛亮埋下的另一個伏筆。

這個伏筆就是為自己的私自出逃做好準備。諸葛亮早已算計好了,隻等東風一起,就立即跑路開溜,趕快回夏口。這些守壇將士不得亂動,諸葛亮跑的時候就沒人阻攔了。

諸葛亮來時,是魯肅陪著光明正大而來的。諸葛亮回去時,為什麼要偷偷摸摸回去呢?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知道周瑜妒嫉自己,一見風起,過河拆橋,就要派人將自己殺掉,所以要事先安排好了。

其實不然。周瑜對諸葛亮的態度在“草船借箭”後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對諸葛亮以師禮事之,不再暗中陷害了。

諸葛亮的真正目的是趕快回家去部署兵將,趁著東吳和曹操力戰之際,趕快爭奪戰利品。東西就那麼些個,東吳人多勢眾,如果劉備一方也老老實實等曹操完全敗退後再去爭奪,恐怕就撈不到什麼了。所以,諸葛亮一見風起,就必須立即趕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