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空手套白狼的本事(2 / 2)

魯肅心懷愧疚,無法拒絕諸葛亮的請求。但他還是不敢輕易答應。因為事關諸葛亮立下的軍令狀,如果他乘了魯肅的船半路逃跑,魯肅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所以,魯肅回來還是向周瑜如實彙報了。周瑜沉吟片刻,也判定諸葛亮別無他法,隻能開溜了。至於借二十艘船,多半是要設疑兵之計。諸葛亮開溜正是周瑜樂見的結果。於是,周瑜同意魯肅借船給他,希望諸葛亮就此消失,永不再見。

諸葛亮有了船,內心安穩,接連喝了兩天酒,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時分,他叫上魯肅一起上路。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叫上魯肅呢?魯肅是必須帶上的,這是一件鎮船之寶。原因在於,這二十艘船都是魯肅的部下,當主將魯肅在場時,必然是同進同退,絕不會不聽號令的。否則,等到曹軍箭如雨下之際,不明就裏的軍士必然掉轉船頭回撤。諸葛亮就是有通天的本領也指揮不得。

但魯肅早已判定諸葛亮是要溜回家去了,怎麼肯陪諸葛亮或送諸葛亮回家呢?關鍵看諸葛亮怎麼來說服。

諸葛亮對魯肅說:“子敬,請跟我去取箭!”自信的表達方式真是一件法寶,魯肅不但相信,而且好奇。魯肅問:“箭在何處?”難道你家主公劉備那裏箭多得不得了,你準備回家去拿?

諸葛亮說:“你不用多問,去了就知。”魯肅誤以為諸葛亮這一次大丟其臉,不肯細說,也了保全他的麵子,也就不再追問。

大霧彌漫,船雖逆風而行,但也很快就來到了曹軍水寨邊上。諸葛亮命令船上擂鼓呐喊。魯肅這才驚覺,諸葛亮竟是把他帶到曹營跟前了。

正常人的反應必然是找死來了。就這麼二十艘船,如果曹兵齊出,諸葛亮魯肅等全部都得成為俘虜。很多人也以為,諸葛亮此刻必然是心事重重,壓力很大。但其實不然,草船借箭的這一刻,幾乎是諸葛亮在江東獨立奮鬥過程中最為放鬆愉悅的時刻。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三:

第一,人的第一需求就是自身的安全需求。當不確定的危險迫近時,人的本能反應就是逃避,或阻隔危險向自己靠攏。曹操本來就是個多疑之人,對自身安全的需求更勝他人。他曾經故意在臥室裏殺死侍衛,卻偽裝不知,還廣而告之說自己善於在睡夢中殺人,以此來恐嚇他人趁其睡覺時行刺。此刻,大霧中伸手不見五指,曹操摸不清東吳底細,必然以為東吳方趁著大霧發起了突襲。敵方有備而來,己方練兵不成,絕對不能隨便出擊迎敵。那麼隻剩下阻隔一法。而箭則是最好的阻隔之法。

第二,曹方蔡瑁張允已死,毛玠於禁是被迫替代的外行,從來沒有過在霧中水戰的經驗,根本判斷不出東吳方到底有多少人馬前來進攻。不熟悉的事情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所以,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毛玠於禁也會先求穩自保,待了解了情況再做決定。

但曹營中弓弩手不在少數,先是三千人施射,後又增加到一萬人。十萬支箭其實無須多長時間就射完了。等到天色將明,曹操及毛於等人清醒過來,諸葛亮早已功德圓滿,開始撤退了。

但是,一旦曹兵隨後來追,諸葛亮勢單力孤,是不是很容易被擒獲而前功盡棄?

事實上,諸葛亮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作為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如果不能實現考慮好執行中的每一個細節,那麼,執行必然是不能成功的。當時,東南風尚未“借來”,刮得還是西北風。諸葛亮去時是逆風,而回程則是順風。這樣,草船雖因借了箭而增加了船的重量,但所謂順風順水,諸葛亮的撤退肯定是功成身退。

諸葛亮估摸十萬支箭已經差不多,就掉轉船頭撤退,然後讓人高呼:“多謝曹丞相賜箭!”曹操聽見,方才明白,懊惱不已,再派人去追,諸葛早已飄然遠走。

魯肅擔驚受怕了半天,現在卻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驚為神人。以前,他對諸葛亮雖然佩服,但還沒有到五體投地的地步。經過這一次切身感受,親眼看著諸葛亮在萬箭齊發中談笑自若,瀟灑飲酒,順利“借”來十萬支箭而自身毫發無損,魯肅不由對諸葛亮頂禮膜拜。

而對諸葛亮來說,借箭不過是“廢物利用”(這個機會他本來是要棄之不用的)而已。借箭亦不過是他的一個手段,而他的目的顯然不在於此……

……

心理學家感悟:要善於在他人心裏而不是自己心裏製造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