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更是吃驚,急忙問:“先生如何得知?”
諸葛亮說:“周郎使的妙計,隻能瞞過蔣幹,讓曹操斬了蔡張。哪裏能瞞過我啊!”
諸葛亮是怎麼會知道得這麼清楚的呢?
實際上,正是魯肅的到來讓諸葛亮做出了最後的正確判斷。周瑜探看曹軍水寨後的擔心,諸葛亮是知道的。如果有精於水戰的蔡張在,東吳是很難占到上風的。正好蔣幹來,周瑜必然要利用這一機會。但諸葛亮並沒有把握周瑜能否利用好這一大好機會。實際上,他自己也還沒有想好能夠用足這一機會的良策。
但魯肅匆匆而來,內心充滿了好奇,他是個不善作偽的人,喜怒哀樂全部寫在臉上。諸葛亮察言觀色,從魯肅的身體語言上就可判斷出周瑜的計策已經成功。加上他從此前數次鬥智中加深的對周瑜性格的了解,諸葛亮就知道了周瑜是派魯肅來探聽自己是否知曉,以達到炫耀的目的的。(當然,當諸葛亮詳盡了解了周瑜之計後,還是由衷地表示佩服的,如此急智,他也自愧不如。)
魯肅支吾幾句,就要回報周瑜。諸葛亮叮囑說:“子敬,你千萬別把這些言語告訴公瑾。他要是知道了,恐怕要尋隙害我啊。”
魯肅就是來探聽這個的,怎麼能不向周瑜回報呢?所以,諸葛亮這句話說與不說,都不能改變他向周瑜彙報的必然性。但諸葛亮說這句話絕非畫蛇添足,而是別有深意。
諸葛亮本來是可以假裝不知,滿足一下周瑜的炫耀欲,也可緩和一下雙方的關係。但是,兩人各為其主,為各自組織的利益而交鋒是無可避免的事情。該來的遲早會來,躲是躲不過去的。如果諸葛亮俯首示弱,周瑜當然會放他一馬。但日後的戰爭紅利就別想多要了。所以,諸葛亮必須強悍地宣示自己的強大,一定要壓住周瑜。即便這樣做會激怒周瑜,也是在所不惜,別無選擇的。
諸葛亮對魯肅說這句話,其目的就是要造成魯肅的愧疚感。周瑜本來就是要加害諸葛亮點,和魯肅彙報與否並無因果關係。但諸葛亮事先點明後,卻讓魯肅覺得是自己的彙報導致了這一點而心有不安。
讓別人對你感到愧疚,實質上也是一種施惠。你可以利用別人的這種愧疚心理,輕易地索取適當的回報。
魯肅回報後,周瑜果然大怒,妒火猛升,決意立斬諸葛。
次日,周瑜升帳,開門見山地問諸葛亮:“水路交戰,以何種武器為勝?”
諸葛亮知道周瑜不懷好意,但在沒有摸清他的真實意圖之前,隻好正常應對:“大江之上,弓弩為先!”
周瑜大喜,說:“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現在軍中正缺利箭,我要煩請先生監造十萬枝箭備用。我們兩家聯合抗曹,請先生不要推辭啊。”
周瑜這句話也很厲害,“聯合抗曹”的大帽子一扣過來,任何人都是無法推卻的。
諸葛亮隻能說:“沒問題。不知都督什麼時候要這十萬枝箭呢?”
周瑜說:“兩軍交戰,迫在眉睫。十日之內,能否完成?”
十日之內?那就是要日產萬枝了。造箭是一項技術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也就是說不可能靠增加人手來克日完成的。以當時的工藝水平,以當時東吳的箭匠人數,日產萬箭簡直是一個天方夜譚。
但周瑜有“軍情緊急”和“兩家聯合”這兩把“尚方寶劍”,諸葛亮是無法推脫的。眼看諸葛亮在劫難逃。
一般人的應對是,接受命令(實際上不接不行),但在工期上討價還價,多爭取一點時間。但其實還是沒用。
周瑜的這一招,屬於“殺人不見血”的暗招。就算你多爭取了工期,但他照樣可以讓你人頭落地。因為他還有很多環節可以暗中使壞,比如箭匠的配備,材料配件的供給等。總是可以讓你無法如期完工,從而以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砍掉你的腦袋。
但是,周瑜太過於強調“光明正大”地殺人,反而自我設限了。如果是曹操,殺人不眨眼,根本不需要理由,十個諸葛亮也被殺光了。正是周瑜這樣的“心理局限”,讓諸葛亮一次次死裏逃生。
那麼,這一次,諸葛亮又該如何應對呢?
……
心理學家感悟:一般來說,滿足他人的自尊需求,是我們的一項重要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