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後堂,寢食不安,猶豫不決。母親吳夫人得知後,心疼兒子,就來探看。吳夫人問道:“兒子,你為什麼事操心成這樣啊?”孫權說:“現在曹操屯兵於江對岸,有吞並之心。我問諸位謀士,有的說要投降,有的說要作戰。有心和曹操一站,又擔心寡不敵眾。有心要投降,又擔心曹操不能相容。所以猶豫不決。”
吳夫人不由笑了出來:“傻孩子,你怎麼忘了我姐姐臨終前所的話呢?我是夙夜不忘,你怎麼就想不起來了呢?!”
孫權一聽,如夢方醒!
吳夫人姐妹兩人共事孫堅。孫堅早死,長子孫策奮力創下江東基業,但也不幸英年早逝。孫策死前曾經留下一句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吳夫人姐妹倆都將這句話牢記在心。此後,吳夫人之姐過世前,又再次轉述了孫策的這句遺言。吳夫人對這句話可是想茲念茲,時刻銘記。孫權卻早忘了個一幹二淨。
但一經吳夫人提醒,孫權立即想了起來,不由大喜過望。這一根“稻草”顯然比諸葛亮給他的那一根靠譜得多!
同樣是這句極其重要的遺言,為什麼吳夫人牢記不忘,孫權卻需要提醒才能想起來呢?
人的記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兩種。
所謂內隱記憶是指,人並非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擁有這種記憶,它隻在對特定任務的操作中自然而然就表現了出來,這種記憶也被稱作無意識記憶或潛意識記憶。而外顯記憶則是有意識地從自己的記憶中調取出自己先前存儲而此刻需要的信息。
內隱記憶在以下幾個方麵與外顯記憶有明顯的差別。1、保持時間。在保持的時間上,內隱記憶要明顯的長於外顯記憶。2、幹擾形式。內隱記憶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幹擾,而外顯記憶容易在幹擾後發生遺忘。3、記憶負荷。外顯記憶在記憶項目增多的時候會導致記憶數量和準確性的下降,而內隱記憶不受這種影響。
吳夫人對孫策及其姐遺言的記憶就屬於內隱記憶,已經深深滲入她的潛意識中,隨時隨地都能想起來。這是因為這兩次臨終囑托對吳夫人而言是最為重要的人生大事。吳夫人不斷在內心重複這一句重要的話,自然就轉為潛意識了。而且,吳夫人對張昭周瑜都非常熟悉,感性化的認識遠勝過孫權,也就能更加形象而深刻地理解這句遺言的意義。而孫權在孫策死時,還不滿二十歲。此前他根本沒想到年富力強的長兄會英年早逝,還一直抱著大樹底下好乘涼的依賴性想法。猝不及防間,就要替代孫策承擔起一方霸主的重責。千頭萬緒的事情湧來,加上孫權對張昭周瑜還不是很熟悉,自然就很容易將遺言拋諸腦後了。而且,孫權繼位後,一直沒發生什麼“重大外事”,他也就根本不會想起周瑜的重要性了。所以,孫權對此的記憶屬於外顯記憶。當然,由於臨終遺囑的重要性,他是不會忘記的,隻要一提醒,當然很快就想起來了。
“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這個即將改變天下大勢的風雲人物就要登場了。那麼,此刻周瑜在哪裏呢?
俗話說,說曹操,曹操就到。但此刻對孫權來說,卻是說周瑜,周瑜就到。
周瑜本來在鄱陽湖訓練水軍,聽說曹操引兵相向,早已星夜回奔柴桑,就在孫權想他的當兒,周瑜船已到岸。孫權聞報,大喜過望。
魯肅與周瑜交情最厚,聞訊後立即去迎接。魯肅知道周瑜的分量,如果他能和自己同一條心,力主抗戰,那麼大事可諧。
魯肅對周瑜訴說了前番情事,周瑜說:“子敬不要擔心,我自有主張。你還是早點請諸葛亮來見我吧。”
張昭等人聽說周瑜回來,也前去遊說,以爭取周瑜支持。周瑜說:“我也早就想投降了。咱們意見完全一致。”
程普黃蓋等一班戰將來訪,周瑜照方抓藥,說:“我也早想奮力一戰了,咱們意見完全一致。”
周瑜為什麼要這樣故弄玄虛呢?
道理很簡單,張昭等人唯恐劉備諸葛亮分利,周瑜也早看到了這一點。他之所以不表明真實態度,就是要“破壞”諸葛亮精心謀劃的聯合抗曹策略。
周瑜是個堅定的主戰派。早前東吳還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就未雨綢繆到鄱陽湖演練水軍,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他早要投降,那千辛萬苦練兵幹嘛?
但是,周瑜少年得誌,也附帶培養出來目空一切的壞毛病。每個人都有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的傾向,像周瑜這樣多才多藝的人更是如此。周瑜根本沒有把擁兵百萬的曹操放在眼裏,自然更不會將孤窮劉備麾下的諸葛亮放在眼裏了。周瑜認為,憑借東吳的力量和自己的能力,足以擊退曹兵,根本用不著劉備諸葛亮來幫忙。所以,周瑜決定深藏不露,以柔克剛,讓諸葛亮自覺沒趣,黯然而退(周瑜沒法公開地下逐客令,是因為魯肅告訴他,孫權已經傳達了聯劉抗曹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