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來見孫權,孫權滿腔怒火,就要對他發泄:“子敬,你看看你,真是帶了個‘高’人啊!”
魯肅哈哈一笑說:“主公,你弄錯了!我剛才也責怪諸葛亮了。沒想到他說主公你不能容人呢。他明明有破曹之策,你不去問他,反而問他‘是戰是降’,他還老大不高興呢!”
魯肅這句話雖然不中聽,但卻正是孫權孜孜以求的“救命稻草”!如果能破曹,那麼他就可以安然無恙,永霸江東了。孫權一聽,立即來了精神,回嗔作喜,說:“原來孔明有良謀,怪我,怪我,沒有好好向他請教,幾乎誤了大事!”
孫權立即整束衣冠,再度出來,與諸葛亮相見。孫權連忙道歉:“剛才我一時性起,冒犯尊嚴,還請先生寬宥!”
諸葛亮一看孫權已入自己圈套,也就就坡下驢:“剛才我言語冒犯,請恕我不敬之罪!”
賓主再度言歡。此時此刻,諸葛亮前期的充分造勢已經埋好伏筆,孫權覺得自己有愧於諸葛亮,出於互惠回報的心理,主動就提出了要和劉備聯合抗曹的想法。當然,孫權也希望通過和劉備的聯合,結成一夥後,能夠讓諸葛亮的“良謀”充分足量地為自己所用。盡管他連良謀的邊兒都還沒有見識到。
不過,孫權畢竟不是傻子,他心中還有一點疑問。他剛才明明聽諸葛亮親口說劉備隻有數千人馬,戰將也隻數人。這麼一點實力,怎麼能和自己聯合呢?
但諸葛亮一張嘴,情形就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劉豫州雖然新敗於長阪坡,但戰士生還者不在少數。關羽率領的精兵就有一萬人,劉琦手下的江夏人馬也有一萬。而最重要的是,曹操之眾,原來疲憊,已經是強弩之末。加上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兵馬,雖精水戰,卻和曹操並不齊心。這樣看來,曹兵雖多,何足為慮?!”
諸葛亮的前半段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實力和孫權方是相差不大的。聯合聯合,如果不是勢均力敵,將來“分贓”也就很難均衡。他的後半段話,則是魯肅以前最想讓他對孫權說的。以前他不說,是因為時機不成熟。現在,孫權已經承諾孫劉聯手,那麼,就該“貶低”曹操,以強大孫權的自信了。畢竟,正麵抗曹的重任,大部分是要東吳人馬來承擔的,信心是戰而勝之的重要保證。
孫權終於聽到了“朝思暮想”的話語,不由心花怒放,當即傳令說:“吾意已決,聯劉抗曹,再不複議,即日起兵。”選擇性傾聽是人類的一種痼疾,孫權當然是不能幸免的。
諸葛亮也終於聽到了“朝思暮想”的話語,不由一陣輕鬆。其實,他今天麵對孫權的出色發揮,還有一大半是張昭等人的功勞呢。張昭等半路攔截住他,逼得他舌戰群儒。但這一場車輪大戰,反而成了諸葛亮最好的熱身運動。在張昭等人的厲辭激發下,諸葛亮進入了最良好的競技狀態,終於憑借出色的發揮,說服了孫權,達到了此行的目的。
諸葛亮回到館驛,心情愉悅而輕鬆,以為自己的冒險行動已經大功告成。但他不知道,艱難的旅程才剛剛起了一個頭,前麵還有更多的艱難險阻在等著他。如果他稍有不慎,非但不能為劉備從破曹中漁利,甚至連他自己能否全身而退都還不得而知呢。
再說張昭等人,聽到孫權傳令,不由連連歎氣“中了諸葛亮之計”。一夥人商議一番,又聯袂入宮,去見孫權。如此這般,又說了一通。孫權剛才被諸葛亮一時激起的豪情已經消退,態度已經不再那麼決絕,而是有所動搖。但畢竟是自己剛剛宣布了命令,不能馬上出爾反爾,隻能沉默不語。
魯肅聽說後,也是連忙去見孫權,如此這般,也表達了一通。
孫權聽得十分煩悶,隻好對魯肅說:“你先退下,容我再想想。”
不是孫權優柔寡斷,在重大決策麵前,一個毫無經驗的人,甚至是很有經驗的人,也是經常會患得患失的。諸葛亮剛才其實有點掉以輕心了,沒有趁熱打鐵,讓孫權舉行一個盛大而隆重的儀式,來廣為宣傳“孫劉聯手抗曹”的重大決策。須知,越是公開的承諾,越是具有強大的約束力。而孫權不過隻是口頭傳達了自己的意見而已,約束力顯然還不夠抵擋自我內心的動搖以及外部的強烈反對。
……
心理學家感悟:破解“生氣”的最好辦法是“以氣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