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職場第一課(2 / 2)

關羽還未開口,張飛已經嬉皮笑臉地說道:“大哥,你派‘水’去迎敵不就行了?”

“水”?“誰”?劉備一時還沒明白過來,看到張飛一副手舞足蹈的憊賴模樣,這才明白過來,正色說道:“出謀劃策靠孔明,上陣殺敵還是要靠兩位兄弟,你們可要擺正態度啊。”

劉備覺得關張的態度有問題,內部的不和諧是他最擔心的事情。他揮揮手,讓關羽張飛先退出,再請諸葛亮前來議事。他要和諸葛亮先談一談。

劉備把同樣的問題拋給了諸葛亮。諸葛亮淡淡一笑,說:“曹兵有什麼可怕的呢?”劉備想,會者不難,對於高人來說,曹兵當然是沒什麼可怕的。當初徐庶也是輕鬆贏了曹仁。而諸葛亮的能力遠勝徐庶,這樣一對比,自然是更加不把曹兵放在眼裏了。

劉備非常高興,但諸葛亮立即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諸葛亮說:“不過,我現在卻沒辦法來對付曹兵。”

劉備又急又疑,追問究竟。諸葛亮說:“您的兩位兄弟一直對我不服氣,我指揮不動,怎麼來行兵布陣呢?除非您把劍印委托授權給我。”

諸葛亮這是借機主動要權。劉備請他來當軍師,本意是讓他當參謀的。劉備隻是聽取他的建議,發號施令還是由自己來。但諸葛亮明確而堅定地提出了要由自己來部署安排。這第一次的交鋒非常重要。機會隻有一次,如果諸葛亮此刻不說這番話,定位於“參謀”的角色就此定型,日後就沒有機會再將權力掌控在自己手裏了。而第一次,正是讓劉備無法拒絕的唯一的最佳時刻。

劉備隻能同意將劍印委交給諸葛亮,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拒絕會傷害諸葛亮的自尊心。由此,諸葛亮成功地將自己由參謀的身份轉化成了三軍主帥。而這一份權力,一旦入手,諸葛亮再也沒有放開過。

諸葛亮立即聚集眾將聽令。這是他平生第一次發號施令。諸葛亮知道自己隻有一次表現機會,許勝不許敗。但是,曹兵有十萬之眾,而劉備隻有三四千兵馬,其中的三千人還是諸葛亮新近剛剛招募訓練的新兵。兩相比較,強弱懸殊。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在“他人在場”的壓力下,受“評價顧忌”影響,終於在最後一刻做出了行險的決定——火攻!

諸葛亮派關羽張飛各領一千五百軍馬,在博望坡左右埋伏,先放過曹兵,待火起後,再發動攻擊。諸葛亮又派關平劉封準備引火之物,瞅準時機放火。再派趙雲為前部,許敗不許勝,誘敵深入。諸葛亮再請劉備率一支軍馬,隨時接應救援。

分派已定,張飛卻懊惱了,質問諸葛亮說:“你給我們都派了任務,那麼你自己幹嘛呢?”

諸葛亮微微一笑,說:“我獨自鎮守新野縣城。”

張飛一陣大笑,說:“你倒是聰明得緊。我們都出去賣命,你卻在家裏安坐。這是什麼道理?”

諸葛亮知道,現在不是講道理的時候。中心途徑的說服是沒有用的,隻能采用外周途徑。他指了指劍印,說:“劍令在此。違者必斬!”

劉備也為諸葛亮幫腔,說:“兄弟不可違令!”

張飛關羽冷笑而去,內心猶自不服。

關羽張飛的這種態度其實是對諸葛亮的一種隱性攻擊。攻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敵意性攻擊,一種是工具性攻擊。敵意性攻擊是以傷害為目的的。而工具性攻擊則是把傷害作為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關張對諸葛亮進行隱性的工具性攻擊,是為了達到把諸葛亮排擠走的目的。這種攻擊在職場是屢見不鮮的。如果一個人不能很好地應對這種攻擊,是無法在職場立足的。

諸葛亮顯然不是善茬,他不但有效反擊了關張的攻擊,而且還利用關張的攻擊,達到了將軍政大權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最優目的。

但是,世間萬物都是平衡的。即便是聰明冠絕天下的諸葛亮也不能享盡好處而不付出代價。諸葛亮付出的代價非常慘重,差點讓他的出山行為變得毫無意義……

……

心理學家感悟:好心辦壞事、壞心辦好事似乎是這個世界運行的恒定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