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職場第一課(1 / 2)

由於“評價顧忌”使然,諸葛亮要想盡快證明自己。諸葛亮還沒想好該怎樣做,才能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善解人意的人非常及時地給諸葛亮創造了一個機會。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曹操。

曹操已經讓劉備安耽太久了,他知道不能給劉備太長的喘息時間,他決定發起南征,對劉備下手。夏侯惇主動請命,曹操任命他為都督,以於禁、李典為副將,率領十萬大軍,殺奔新野。

曹操的舉動給了諸葛亮一個最好的證明自己的機會。主觀上為了自己,客觀上卻幫了別人。這就像硬幣的兩個麵,很難絕對分開。

但是,麵對曹操的“幫助”,諸葛亮卻很不開心。因為他這個時候根本不想和曹操打交道。

諸葛亮理想的戰略三步走是:取代劉表、聯合孫權、對付曹操。這是最符合劉備利益的戰略步驟。隻有先取了荊州,才有了安身立命的基地,也才有了和孫權平等交往的資格,從而才有可能聯手孫權。坐擁荊州,劉孫結盟之後,諸葛亮自信憑著自己的能力,就足以應對強大的曹操了。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不符合諸葛亮的想法。劉備不肯對劉表不義,和孫權聯合也還沒有半點影子,曹操卻已經派了悍將夏侯惇來進攻。諸葛亮頓時陷入了兩難之中。不擊敗夏侯惇,關張必然抓住這個把柄,將自己定性為無能之輩,讓自己無法立足。擊敗夏侯惇,就會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視,甚至會親率大軍來攻打,順勢將劉備劉表一齊殲滅。

夏侯惇出征之前,諸葛亮的朋友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他決定幫朋友一個忙。因為他知道,現在諸葛亮還不具備對付曹操的實力。但徐庶沒有想到,他主觀上想幫一下朋友,客觀上卻幫了敵人。

徐庶知道自己的話還是有分量的。他對夏侯惇說:“將軍你不要輕視劉備。他現在得了諸葛亮,如虎生翼!”徐庶的目的是想通過“第三方推薦”來強化諸葛亮的能力,讓夏侯惇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曹操聽了,立即問道:“諸葛亮是什麼人?”

曹操心懷天下,求賢若渴,此前卻沒有聽說過諸葛亮。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我們前麵所說的“諸葛亮的交往圈子很小,隻限於襄陽附近的一個小小圈子”。

徐庶說:“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熟諳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非等閑之輩。”

徐庶說了一大堆,曹操還是沒有搞懂諸葛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溢美之詞要產生“光暈效應”,是需要充足的鋪墊和精妙的技巧的。在這方麵,徐庶的功力和諸葛亮還是差得很遠。

曹操直接發問道:“那麼,諸葛亮和你相比怎麼樣呢?”

曹操的思維非常清晰,以徐庶為基準來衡量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比對辦法。徐庶兩次殺敗曹仁,輕鬆奪了樊城,曹操對他的能力非常認可。

徐庶說:“我的能力不過是螢火蟲般的光亮,哪裏能跟諸葛亮的皓月之輝相比呢?!”

徐庶主觀上希望通過神化諸葛亮來阻止曹操這一次的南征,但客觀上卻激發了夏侯惇的好勝之心,讓他進攻劉備之心變得更加急不可耐。

因為,當“第三方推薦”的作用對象是處於敵對陣營的人時,“推崇”往往就異變為“激將”。

果然,夏侯惇聽了徐庶的話,立即就翻臉了,大聲嗬斥道:“徐元直,你這句話可說錯了。以我看來,諸葛亮不過是草芥之輩,有什麼可怕的?!我如果不將他擊敗,活捉劉備,願意輸了這顆項上人頭!”說完,夏侯惇奮然告辭曹操,厲兵秣馬,登上征程。

徐庶對自己不小心激發了夏侯惇的鬥誌而略感不安,但隨即想到了“驕兵必敗”這四個字,也就心安了。

曹操來攻,對諸葛亮來說,是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同樣,對關張二人來說,也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隻不過,諸葛亮想證明的是自己的能力,關張想證明的是自己的眼光。這兩個人存心要看諸葛亮的笑話,想讓他在大敗之餘,無話可說,無顏再留,灰溜溜地走人。

關張早就做好了“不出力”甚至“不出工”的準備。劉備差人來請二人商議對策。

劉備說:“現在曹操派夏侯惇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攻打,二位兄弟,該如何迎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