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閑置了一枚棋子(2 / 2)

兩人踩著胡梯上了閣樓。諸葛亮一看閣樓上空無一物,不由疑問道:“書在哪裏?”

劉琦卻又哭著拜倒:“繼母不容,請先生教我避禍之策。”諸葛亮覺得自己受了愚弄,怒氣勃發,轉身就要下樓。卻見閣樓口的胡梯已經被撤去,無法下樓了。

劉琦再次哀告說:“我多次請求先生賜教我活命之策。先生總是唯恐泄露,不肯見教。今天這裏,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我之耳。先生可以教我了吧。”

為什麼劉琦多次求教,諸葛亮卻總是不肯幫他呢?

這個問題實質就是:人為什麼會有幫助他人的行為?

我們在前麵介紹過互惠原理,人們樂於主動施惠,實際上也是在潛意識中期望獲得回報。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也曾經說過:“人們不會看重善行的,除非善行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如果幫助他人非但不能給自己帶來益處,反而會帶來損失,那麼,利他的行為自然就很難出現了。

我們從諸葛亮的話中,已經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一點了。劉表已經病入膏肓,長子劉琦孱弱,次子劉琮年幼,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劉琦的繼母(劉琮的母親)及其弟蔡瑁之手。如果盲目幫助處於弱勢的劉琦一方,惹惱了蔡氏一係,那麼,劉備兵微將寡,就很難在新野安身了。利他,就是為了獲得回報或逃避懲罰,這兩者都不搭邊,以諸葛亮的政治智商,是絕對不會對劉琦施以援手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在內心中早就想奪了荊州給劉備當作安身立命的基地,他是唯恐荊州不亂的。隻有劉表的兩個兒子為了繼承權爭奪起來,諸葛亮才好借亂起事。否則,無論幫助哪一方安定了局麵,對諸葛亮的計劃都是不利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也是不願意幫助劉琦的。

但是,現在劉琦把諸葛先生逼到了死角了。劉琦說:“先生再不肯賜教,我隻有死在先生麵前了。”說完,就要拔劍自刎。

諸葛亮急忙勸止。如果劉琦死在自己麵前,自己無法脫身,那麼就很難說清楚了。蔡氏一黨勢必會以此為理由,堂而皇之地治諸葛亮的罪,並順勢將劉備一係趕出荊州。

諸葛亮再不出主意,就會損及自身利益了。隻要諸葛先生肯開動腦筋,辦法還是很多的。諸葛亮隻一皺眉頭,妙計已上心頭。

諸葛亮說:“有辦法了。”

劉琦連忙拜倒請教。

諸葛亮說:“你難道沒聽說春秋時期晉獻公的故事嗎?

晉獻公的正妻子生了兩子,長子申生,次子重耳。正妻死後,獻公寵信驪姬。驪姬生了一子,有意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就開始想辦法謀害有著優先繼承權的申生和重耳。結果,申生被害死。重耳驚懼,立即出逃。

諸葛亮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公子你為什麼不效法重耳呢?現在江夏黃祖剛剛身亡,正好缺人把守,你為什麼不對父親說願意領兵去江夏鎮守呢?”

劉琦聞言大悟,對諸葛亮稱謝不已。當即喚人重新安上胡梯,送諸葛亮回去。

劉琦十分開心,諸葛亮心裏也是得意不已。讓劉琦去鎮守江夏,實際是諸葛亮的一箭雙雕之計。任何人要糊弄蒙騙諸葛先生都是不容易的。諸葛亮的這一計,既解了劉琦眼前之困,也等於是預先施惠,為劉備日後在江夏伏下了一枚激起極其重要的棋子。

諸葛亮回到新野,仍然對自己竟然會中了劉琦的上屋抽梯之計耿耿於懷。他猛然想起,以劉琦之智慧,恐怕是想不出這樣的絕計的。諸葛亮終於明白了,一定是劉備在暗中操控了這一切!

此前,在諸葛亮眼裏,劉備始終不過是一個仁德之主。但劉備這一次讓他中計,卻讓諸葛亮不由對劉備的能力佩服起來。劉備一生中,總共讓諸葛亮對他佩服了三次,這是第一次。

諸葛亮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終於做出了利他的行為。這足以說明,利他一定是建立在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上的。有的人也許會說,很多有著堅定宗教信仰的人,可不是這樣的。他們經常性地利他,從不考慮自己的得失,也從不索取回報。實際上,再虔誠的宗教信徒,也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安寧或為了早日修成正果而不斷利他的。歸根結底,也還是為了自己。

張愛玲說過的一句話最有震撼力:“我愛你,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一切,但這是我自己的事,和你有什麼關係!”(大意如此,若有朋友能提供原話,當加以改正)

……

心理學家感悟:利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