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行,漸至茅廬,忽見路旁酒店中兩人正在對飲。兩人相繼長歌曼吟,歌罷撫掌大笑。歌聲中流露出歸隱之意。
劉備心想,這兩人中必定有一個是臥龍先生諸葛亮。連忙下馬入店,對著兩人發問:“兩位哪一位是臥龍先生啊?”一個白麵長須者問道:“您找臥龍有什麼事嗎?”
劉備說:“我是劉備,乃漢左將軍,領豫州牧,現居新野城。這次來尋訪臥龍先生,是想求得濟世安民之術。”
劉備的老毛病又犯了。這是他在“選擇性知覺”引導下第三次“自作多情”地誤認臥龍先生了,而且,這兩人的隱者氣質讓他再次搬出了自己的“空頭頭銜”來增加自己的說服力。
沒想到這兩人卻說:“我們兩人並非臥龍,而是臥龍的朋友。我們是潁川石廣元和汝南孟公威是也,都在此地隱居。”
劉備絲毫沒覺得難為情,立即邀請兩人同去諸葛莊上晤談。兩人道:“我等乃山野慵懶之徒,不知治國安民之事。”婉言拒絕了劉備。
劉備隻好辭別二人,直奔臥龍崗而去。到了諸葛門前,下馬叩門,童子前來應門。劉備問:“先生在莊上否?”童子說:“現在堂上讀書。”
劉備大喜,連忙跟著童子入見。隻見草堂之上,一人擁爐抱膝,大聲吟誦:“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劉備一聽,喜上加喜,聽這先生的意思,正有“等待天時與明主”之意,那麼自己的目的就有達成的可能了。
劉備等先生吟誦完畢,立即躬身施禮,道:“劉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上次因徐元直熱薦,登門拜訪,不想空手而回。今日特地頂風冒雪而來,終於得見尊顏,實是萬幸啊。”
這是劉備第四次認錯人了。因為這位先生並非臥龍,而是臥龍之弟諸葛均。
諸葛均說:“將軍莫非劉豫州,想要求見家兄?”
劉備驚訝道:“先生莫非又不是臥龍?”
諸葛均說:“臥龍是我二哥,我是他的弟弟諸葛均。”
劉備歎了口氣,說:“令兄先在哪裏呢?”
諸葛均說:“前兩天被崔州平邀請出去閑遊了。”
劉備又追問諸葛亮去向。諸葛均說:“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劉備心道:“這個崔州平壞我大事,上次勸我不要枉費心機,這次又把諸葛亮邀走,存心是不想要臥龍出山嘛。”劉備心裏茫然若失,非常失望,長歎道:“我劉備怎麼如此命薄啊,兩番都不能遇見大賢!”
但劉備的失望也隻一閃而過,因為“周文王之於薑太公”的故事造成的錯覺相關仍然給劉備提供了巨大的激勵力量。劉備有心和諸葛均攀談一番,張飛卻早已不耐煩了,說:“既然先生不在,風雪甚緊,哥哥還是早點回去吧。”
諸葛均也說:“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
劉備決定,上次留了一個口信,這次要留一封書信。
劉備寫道:“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卜日,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麵傾鄙悃。統希鑒原。”
劉備寫這封信的時候,再次想起了周文王。周文王也是第三次親自出馬才請回了薑太公。而且,最重要的是,周文王在出馬之前是齋戒沐浴,以示誠意和尊敬的。劉備也想類比一下,以把握住這已經很“明顯”的天機(控製錯覺)。
當然,劉備不會想到,自己的這封信才是真正泄漏了天機,讓諸葛亮有機會將“不情願買家”策略推向一個最高潮而發揮得淋漓盡致。
劉備告別諸葛均,踏上回新野的路。剛一上馬,聽見童子叫道:“老先生來了?”
劉備一看,隻見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後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裏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麵觀火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歎梅花瘦!”
劉備立即道:“這一定是臥龍先生了!”沒想到這個人也不是臥龍,而是臥龍的老丈人黃承彥。這是劉備第五次錯認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