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認知事物的時候,同樣也存在這種既可以說高級,也可以說低級的自動反應機製。我們前麵所說的人們毫無理由地對容貌出眾者在幾乎所有的方麵都給出來良好判斷和預期,就是這種自動機製的體現。
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這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月暈,其實呢,月暈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
絕大多數人都深受“暈輪效應”的控製而不自知,隻有極少數的人才懂得如何利用這一人類心理認知終極奧秘的人來讓自己更具魅力,形成不容置疑的權威形象!而諸葛亮就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曆史上最善於運用這種的機製的人。
事實上,就成就而言,諸葛亮也算是很傑出的,但比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等還差很多。但是諸葛亮比他們裏的任何一個名氣都大。上麵幾位人物,沒有讀過書的農民兄弟們有幾個知道他們?而諸葛亮,就算是沒有讀過書的農民兄弟們都能說出事後諸葛亮、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這樣的話來,可見他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多文人們會把一些別人的事跡移植到諸葛亮的身上並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接受,難道所有人都是笨蛋,都看不出這些別人編的?不是,而是大家選擇相信,這樣的事跡會在諸葛亮身上出現並且很合理。因為在大眾的眼裏。諸葛亮集中了人類的很多優秀的品質:聰明、正直、勇敢、勤勞、無私、誠實、節儉、專一等等(這段話不是我寫的,是“一覺醒來”貢獻的,非常精準地表現了大眾深受“暈輪效應”製約的情形。這一影響代代相傳,延續至今。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寫《心理諸葛》的真正原因。當你真正地了解了控製人類的心理認知機製後,就不會輕易地崇拜一個權威,並將所有的美好的品德加之於權威的身上,即使是權威的嚴重缺陷也變得足可接受,無傷大雅。)
我們再來看一段宣傳詞,看你會不會為這位參加競選的女士投上一票:
這位女士代表著這個偉大民族的未來,她捍衛民主,保衛我們的旗幟,在實現美國人的夢想方麵,她有決心、信心和勇氣。這是一位有愛心的女士,她支持兒童事業和環境保護,她的行為已經幫助這個國家走向和平、富強和自由。為好心人投票就是為真理、遠見和常識投票!
這段話描述了一個多麼優秀的候選人啊!難道你會不選她嗎?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就會知道,這段話從沒有提供這位女士以往行為的任何記錄,有的隻是一堆美麗的詞藻。但是,人們很容易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下,不考察任何實際的論據就快速形成一個正麵的判斷。這是政客們經常使用的技倆,他們慣於使用模糊的,情緒化的美德詞彙來驅使選民沒有仔細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種觀點。
上天賦予諸葛亮的出眾容貌和高智商為他運用“暈輪效應”提供了最好的初始條件。而當他經常自比管樂(一種美麗的、令人神往的對比)、對自己的誌向笑而不答(一種展示神秘權威力量的方式)的時候,就是“暈輪效應”發揮最大效用的時候。他無須用任何的實踐業績來為自己證明,就足以讓司馬徽、徐庶等人將他們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評價來給予諸葛亮。
是啊,除了幫助周文王打下周朝八百年江山的薑太公和輔助劉邦開創漢室的張良,還有誰能和他媲美呢?這是司馬徽、徐庶等人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認為自己並沒有任何溢美之處,盡管這還隻是一個未出茅廬的年輕人。
這樣的一個天下奇才,難道還不能夠“奇貨可居”,讓有意經營天下的買家趨之若鶩嗎?
……
心理感悟:權威人物從來都做不到完美,是你在自己的印象中幫助他做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