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正在缺人之際,諸葛亮覺得自己是最佳的人選。人往往都有過度自信的傾向,連販夫走卒之流都是這樣,何況胸羅萬象的諸葛亮呢?諸葛亮堅信自己一定能夠通過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實現平生的抱負。
但是,當司馬徽以貌似中立的“第三方推薦”向劉備神秘而誇張地推薦了“臥龍”後,徐庶卻不知從哪裏冒出來橫插一杠,竟然搶到了諸葛亮的前頭,搶走了諸葛亮誌在必得的機會!
能夠獨享組織資源的職位是不多的,劉備的軍師隻能有一個,徐庶當了他的軍師之後,就沒諸葛亮什麼事情了。而更為現實的是,劉備有了能夠幫他打勝仗的徐庶之後,也就立即把司馬徽推薦的“臥龍”拋到了腦後。
當徐庶統率部署劉備微薄的兵力卻連續擊敗曹仁,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樹立了崇高的威信後,諸葛亮的心情非常複雜,他知道自己的機會越來越微薄了。
諸葛亮的這個判斷是對的。當徐庶春風得意馬蹄輕,快意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掌控感時,他是不會給諸葛亮機會的。雖然他知道諸葛亮能力勝過他,雖然臥龍崗距離劉備駐紮的新野隻有幾步之遙,但徐庶根本不會向劉備推薦自己的好朋友諸葛亮,甚至連提都不提。
自私的力量無處不在。徐庶當然知道如果再請來諸葛亮幫自己,一定是天下無敵。但他也知道,一旦諸葛亮來了,很快就會嶄露頭角,那麼自己的地位就會很尷尬。所以,徐庶選擇了隻字不提,甚至在告別劉備之後,也不準備提起。
如果不是劉備的真情實感讓徐庶深深感動,恐怕就不會有徐庶走馬薦諸葛這檔子事了。
諸葛亮之所以對徐庶高聲嗬斥,就是此前這一段複雜情緒的發泄。但是,他也立即意識到,一度失去的機會又重新出現,向他招手了。這就是他表麵惱怒,內心喜悅的真實原因。
徐庶深感尷尬,隻好悻悻然離去。
望著徐庶遠去的背影,諸葛亮心裏突然湧出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念頭,他剛想招呼住徐庶不讓他走,但隨即又克製住了這個念頭,緊緊地閉上了嘴。
諸葛亮想到了什麼?
諸葛亮想到的東西正是日後“水鏡先生”司馬徽想到的東西。
徐庶告別劉備後,司馬徽並不知情,他到劉備營中探訪徐庶時才被告知徐庶已經去許都探母。
劉備悶悶不樂地告訴他,曹操囚禁了徐庶的母親,徐母寫了一封信,要徐庶前去。司馬徽聽了之後,立即跌足長歎:“徐庶中了曹操的奸計了!他這一去,徐母的命就沒了!”
劉備一驚,急問原因。
司馬徽說:“我向來知道徐母非常賢能忠義,向來看不慣曹操欺君罔上的行為,即使曹操囚禁了她,她也不會寫信來讓兒子自投羅網的。如果徐庶不去,曹操會以徐母為要挾,不會殺她。如果徐庶去了,徐母肯定會因為羞愧難當而自殺的!”
劉備聽了,非常懊悔。如果自己早就想到了這一點,不但可以留住徐庶繼續為自己效力,也可以保住徐母的性命。
諸葛亮的智力遠勝司馬徽。司馬徽能夠想到的,他怎麼會想不到呢?
他有心叫住徐庶,但終於沒有這樣做。因為如果徐庶聽了他的分析,不再去許都,那麼他還會繼續擔任劉備的軍師,劉備甚至會因為失而複得而對徐庶更加珍惜重用,那麼,自己的機會就隻能再度失去了!
前麵說過,諸葛亮偏居一隅,交遊狹窄,而明主又是極度稀缺的資源,能夠遇上劉備,真的是一個概率非常小的事件。如果再次錯過劉備,可能這輩子隻能在隆中當農夫了……
諸葛亮終於沒有挽留徐庶,他隻能在心中暗暗期盼自己關於徐母的預料是錯誤的,希望以此來平息消減內心的愧疚感。
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人能夠擺脫自私的束縛呢?
……
心理感悟:人隻有在無法自私的時候,才會選擇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