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假戲也需要真做(1 / 2)

當機會再度來臨的時候,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因為早在幾年前,他就做好了準備。他的這個準備就是不準備出山!或者更準確地說,他讓所有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了他不準備出山。

諸葛亮雖然是隆中的一介農夫,但並不是沒有外出做官的機會。

他的兄長諸葛瑾在東吳孫權那裏發展的也還不錯,如果阿兄推薦一下,諸葛亮肯定可以在東吳謀個一官半職。

諸葛亮和襄陽的名人龐德公也有交往,嶽父黃承彥也有不少關係,如果讓龐德公或黃承彥向劉表推薦一下,也不愁沒有出路。

孫權、劉表也算得上是一方雄主了,如果要出山謀職,也算是不錯的選擇了。但諸葛亮根本沒有流露出一絲一毫的想法。

當劉備向來訪的司馬徽提起徐庶臨走之前曾經推薦了諸葛亮,司馬徽微微一笑說:“你去了就去了,何必又把他弄出來嘔心瀝血呢?”

劉備問:“先生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司馬徽這樣說,就是基於一個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諸葛亮並沒有出山的打算。這也是為什麼司馬徽第一次遇到劉備的時候,隻是提了提“臥龍”的名號,而沒有直接說出諸葛亮的姓名住址的真實原因。如果司馬徽認為諸葛亮想出山,他又何必如此遮遮掩掩呢?

這也可以從他直接向前來請教的徐庶推薦了劉備可以得到證明。

徐庶臨別前,曾經對劉備訴說原委。他說:“我原本是要去投靠劉表的。但是和他談論了一些事情後,才知道他根本就是個無用之人。我連夜到司馬徽莊上訴說求教。他立即責怪我有眼不識明主,說‘劉備在這裏,你為什麼不去為他效力呢?’。我這才故意在市集上狂歌放浪,以吸引你的注意……”

司馬徽明確地向徐庶指明了方向,卻隱匿了諸葛亮的姓名而不向求賢心切的劉備介紹。兩者之間的反差足以說明,司馬徽一向認為諸葛亮是不想出來做事的。

同樣,徐庶也是這樣認為的。

他在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後,劉備說:“你能不能幫我把他請來相見呢?”

徐庶說:“這個人和我可大不一樣啊。主公你隻能親自去見他,絕不能委屈他來見你啊!”實際上,徐庶是認為諸葛亮不可能出來的。但他總不能實話實說吧。否則,劉備就會說:“你給我推薦的人再好,可是不肯出山來幫助我,那又有什麼用呢?”徒增傷悲與煩惱!

而且,也正是因為徐庶考慮到了這一點,才會親自跑到臥龍莊,對諸葛亮說:“我已經把你推薦給了劉備。你可千萬不要推辭啊。你還是去求見他吧,好好施展你的學問吧。”

徐庶擔心諸葛亮不給劉備麵子,所以想先去通融一聲,希望憑借自己的老朋友麵子,能夠幫助劉備說動諸葛亮主動出山。

所以,幾乎所有認識諸葛亮的人,都以為他生性淡泊,無意功名。但是,諸葛亮真的是不想出山嗎?

如果這樣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諸葛亮哪裏是不想出山啊!他隻是不想像別人那樣主動出山!

主動出山有什麼不好呢?主動出山會喪失主動權,個人的發展規劃的操控權隻能由他人來決定。你托關係謀職,隻能從一個小職位做起,然後曆年累積,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熬到頭發白了,如果沒犯錯誤,多少也能上幾個台階。

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情況(不排除極少數的例外)。但是諸葛亮不想這樣做。要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施展的平台,至少有兩個不利因素。

第一,時間成本太大了。即使能達到能夠掌控、配置整個組織資源的高位,也必須耗費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到了年老體衰的時候才能如願。

第二,有些人天生就是當一把手(或準一把手)的。這樣的人,一步到位後立即就能大展宏圖,而如果要他從底層開始鑽營,處理好錯綜複雜的關係,慢慢晉升,則是不能勝任的。

諸葛亮的能力很強,他的抱負很大,但他知道,如果讓自己從底層做起,也許這輩子也不會有出頭之日。他想要的是一步到位,直接坐到能夠掌控調配組織資源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