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推動了作為信息傳播和接受手段的普及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大數據時代應不斷完善和創新社會合作的信息反饋機製。這是一種較為穩定的社會治理製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對獲取信息的傳遞、加工、處理而實現其既定目標。“嚴重貧困的群眾,根本無法獲知參加公共事務的足夠的信息,對公民事務進行有效的討論。”(科恩,1994:111)信息的不對稱帶來的是社會發展失衡、差距日益拉大,無法形成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共知與共識。因此,通過社會合作的信息反饋機製的建立和完善,推動人們獲取資源的能力和數量及真實性大大增加,夯實社會合作的信息基礎。
大數據時代,社會越來越個性化,意味著人越來越需要社會化,需要進入社會人的社會化生存。大數據時代重在研究網絡環境下的社會人的態度行為和社會影響。過去的數據分析更多的是群體行為模式,現在我們可以基於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每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如果我們能夠從大數據中捕捉某一個個體行為模式,並將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信息數據,全部集中在大數據中心進行處理,就能捕捉群體行為,實現更優化的社會合作。對於中國而言,“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低水平社會生產力體係之上,要認清發展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生產力的緊迫形勢,從頂層建立大數據的國家戰略,使我國社會生產力狀況適應國際競爭所要求的新的現代化水平,在此基礎上對社會生產關係及其相聯係的經濟運行機製進行改革”(薑奇平,2013)。結語。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私有製與分工的消滅、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個人實踐能力的提升、人的主觀意識的確立等是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麵,彼此之間在相互引發、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的過程中交織在一起。合作不僅由物質力量決定,而且受到人的主觀意識、製度規範的多維影響。研究合作不僅要研究人們所處時代的勞動方式,還要將人的主觀意願、人的發展聯係起來。人的全麵發展是與合作、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伴隨的永無止境的曆史過程。所有這些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人的自由的最終實現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實現,而共產主義社會是“個人的獨創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唯一社會”(馬克思,1960:516)。馬克思社會合作思想的真諦即在於此。
馬克思的著作清晰地包含著人類幸福與社會合作的概念。要把這些分散的思想和觀點聯係起來以獲得對其較為完整的理解,理出其中的邏輯線索,應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麵對資源匱乏與生活衝突,致力於解決人“應該如何更好地生活”之類宏大的問題,燦若群星的政治哲學家們都給出了似乎完滿的回答,但要把理論建構轉換為生活的現實圖示卻步履維艱。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不僅包括生產力的發展,也應包括文化的發展程度;不僅涉及人的解放和全麵發展,更要注重促進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合作水平的提升。
馬克思所處的曆史條件決定了肩負的曆史使命。他所要解釋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首要關注的是如何通過社會製度的變革來實現人的解放,促進人的自由全麵發展。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社會有機體理論、人的發展理論等思想體係中都孕育了豐富的現代社會合作理論因子。在現代社會,相互對立的社會群體如何應對人類共有的種種問題成為政治哲學家們麵臨的現實課題。我們隻有回歸到馬克思分析的經典社會問題的時候,才能夠從理論寶庫中找到合理解決的力量,彰顯出馬克思社會合作思想的真正價值。
在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中,合作的重要性為日益顯現,需要從馬克思思想寶庫中汲取營養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首先,麵對各種思想流派,我們應科學區分、批判和抵製錯誤的合作觀,吸收不同學科視閾下合作理論的合理成分。馬克思的社會合作思想來源於實踐並且在實踐中不斷開辟理論發展的道路。它既不同於社會聯合和社會協作,也不同於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合作主義”。其次,把合作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形成合作促和諧、和諧提升合作的良性循環互動。最後,社會合作需要寬容的心態。馬克思社會合作思想已經為我們準備了充足的理論資源,其理論精髓為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社會包容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和根本方法合理看待社會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合作,吸收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確立正確的合作觀,共同致力於民生幸福和社會安康,這一切是社會合作理論的起點和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