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席話,王老漢根本沒有聽懂,隻是不斷點頭“嗯嗯嗯”。
收了工,劉玉芳打了一盅米,直奔王老漢家,走攏就燒火煮稀飯——這在當時的農村,已屬美食了。
王老漢知道劉知青愛聽山歌,趁她煮飯的時候,放開歌喉一支接著一支地唱。吃飯的時候,劉玉芳問他怎麼愛上山歌?王老漢說,先是跟著人唱起耍,我是給地主放羊。地主要我在放羊時大聲唱,他在家裏聽到了,就證明我在幹活。如果不唱,就說我在偷懶。這樣習慣了,就唱一輩子。
山歌本是前人留,
留給後人解憂愁。
一天不把山歌唱,
少年英雄也白頭。
太有意思了。劉玉芳要去上工的時候對王老漢說:老人家,晚上我還要來,你就不要弄飯了。
下午下了工,劉玉芳把罩子燈擦了又擦,帶上日記本向土地埡口走去。
吃飯了時候,王老漢說,我頓頓都吃你的好東西,現在糧食幹貴,不要拿米了,再要拿我不唱了。
王老漢唱著,劉玉芳開始記。邊唱邊記速度慢,有的詞句要幾次才聽得清。她要求王老漢過念。可問題來了,王老漢一句也念不出來,他唱了幾十年,完全是無意識隨口唱出。
記了一首又一首,記了一篇又一篇,一個日記本記完了,又去買兩本接著記。記著山歌,情思在美妙的山歌聲中飛揚,意識在美麗的風光中馳騁,她感覺自己乘上一匹快馬,馳過閃光的湖泊,馳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每天晚上,劉玉芳坐在燈下,哼唱著山歌。出自民間的山歌,曲調相同而簡單,隻要能記就能唱。她從這些山歌裏,體會到了農民的辛勞、善良、友愛,可以說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厚重的曆史。
劉玉芳不滿足於簡單的旋律,她根據山歌的意境譜曲,譜出一首就哼唱,邊唱邊修改,直至滿意為止。
山歌譜出了幾十首,還不知道知青們滿不滿意。趕場天,她帶上歌本來到供銷社茶館,談起收集、創作山歌的經過。有的說,從農民那裏收集來的,可能土得掉渣哈。有的說,莫又是語錄歌那種格式哈,聽一首再說。
情哥同妹去砍柴
深更半夜不回來
星星看見隻眨眼
月亮看見嘴笑彎
好,好,好聽,好聽。大家都說這歌聽起來比口號式的語錄歌有味道。
一個男知青故意“發難”:不能光說好聽,劉玉芳,我問你,星星究竟“看見了”什麼在笑?劉玉芳打了他一捶:你們男生最清楚!明知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