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2 / 3)

江老師說:“是啊,她很用心,進步確實很大。”

文莎母親說:“這都是托了您的福,真的謝謝您。”

江老師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哪裏!哪裏!學習主要是靠自己,老師畢竟是外因。”

文莎父親又問:“文莎讀文科去了,您現在還帶她嗎?”

“帶了,我現在帶一個文科班和一個理科班。”

文莎母親趕緊說:“真是太好了,文莎說您的數學講得特別好,聽您講課是一種享受。”

“過獎了,過獎了,我哪有那麼好?”

“江老師你太謙虛了。”這時文莎父親的手機唱了起來,他從口袋掏出手機,看了一眼,對著手機說:“我就來。”說完他把手機重新塞進口袋,握著江老師的手說:“文莎還要您多多關照,謝謝了。”說完他們就大步朝學校門口走去。

2

廣場上空煙花的尖叫聲漸漸稀疏了,終於歸於沉寂,看熱鬧的人也陸陸續續散去。校長辦公室的燈亮了起來,吳校長獨自坐在辦公室裏沉思著,一天來臉上熱辣辣的陽光也暗淡了許多。他坐了一會就站了起來,在辦公室裏踱著方步。他才過四十,頭發就開始背叛他,紛紛離他而去,稀稀疏疏的頭發勉強掩護著頭頂。隻見他一邊踱步一邊喃喃自語:為什麼我們的工作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呢?為什麼那麼多人不理解我們呢?剛才慶功會上那些道聽途說來的八卦,他也親耳聽到了,他越回味越覺得不痛快。他踱到窗前站定了,望著窗外黑沉沉的夜空,眼前模糊一片,白天那些老遠就能看見的高大的香樟樹,開著結白花朵的廣玉蘭,如同撐開一把綠色大傘的丹桂,此刻都披上了黑色的麵紗,隻剩下一點模糊的大意。而那些小花小草則完全被黑夜隱藏了起來,不見了蹤影。如果是一個陌生人麵對眼前的景象,他怎麼也不會想到白天的校園有那樣一番美景。蘇軾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有時候要識“廬山真麵目”還真必須“身在此山中”。他想社會不了解學校,不理解老師。怎樣才能把學校曬在陽光下,讓更多的人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呢?他把自己從窗前挪開,繼續踱著方步。他想,能不能辦一個家長學校?對,就是辦一個家長學校。他眼睛一亮,腦中電光閃閃。

他趕緊回到座位上,飛快地拿起筆鋪開筆記本,把自己的思路寫了下來。寫完了又重新看了一遍,歪著頭想了想,想不出什麼補充的,於是把筆和筆記本收起來放進了抽屜。

明天召開領導班子會議,他自言自語道。一麵從口袋掏出手機,電話撥通了。他說:“許主任,明天晚上學校中層以上幹部召開一個創辦家長學校的籌備會議,你通知一下。”聲音很爽朗,激蕩著一股興奮的餘波。

第二天,當斜射在校園屋頂上的最後一抹淡淡的陽光悄然離去的時候,黃昏如同一張大網無聲無息地罩住了校園。悠揚的鈴聲在微黃的空氣中撒落,撒下一片寧靜祥和,教學樓燦爛的燈光在夜空中勾出一道溫暖的弧線。

學校會議室內,明亮的燈光下,吳校長慷慨陳詞。

他說:“一直以來我們都感歎學校得不到社會和家長的支持和理解,昨天在慶功會上的耳聞目睹更讓我明白了這種隔膜的程度有多深。應該說我們今年高考的成績是可喜可賀的,可是社會並不這樣認為,高考沒考好,家長埋怨我們說教學質量差,這個我們也就認了。可是高考考得好,還是有家長埋怨我們,說是抄的,不公平。也就是說考不好是教學質量太差,考得好是監考不嚴。我們永遠隻有挨板的份。”

說到這,吳校長停了下來,臉上掛著一絲傷感和無奈,他歇了一口氣繼續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隔行如隔山,有很多家長可能確實不了解學校,不了解高考,不了解老師工作的性質,他們是真正的誤解,並非有意誹謗,就像我們的祖先在不認識宇宙的時候設想天圓地方一樣。所以我們的工作不是去責怪而是去溝通,溝通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和諧,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為此我想創辦家長學校,並且一定要把這個學校辦好。以此為平台,完成兩大任務:一是幫助家長提高管教孩子的水平;二是暢通溝通渠道,消除隔膜,增進了解。另外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把我們已經提前招進來的下一屆火箭班、奧賽班的家長作為第一批學員。這樣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加強溝通,增強凝聚力,最大限度地留住他們,別讓他們開學後又跑了;第二個好處是第一時間與家長取得聯係,協調思想,擰成一股繩,以期三年後取得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