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我的英語水平,前提是要用錢來交換。這就是我為什麼在《是
夢想,還是想夢?》一文中提到現在的老師唯利是圖的原因。
如果回到古時候,私塾老師看到有愛問問題的學生歡喜還來不
及,自然會竭盡所能奉獻出自己的“智慧”,哪裏會有單獨補
課之說?補課無非是找一批因種種原因成績不佳的學生進行一
次有償授課,隻不過這種授課方式比課堂上幾十人的壯觀場景
要暗淡些許。現在一些老師和學校一樣,淪為私利的攫取者,為了填滿
自己的腰包而一致主張“直通車”。而他們極力主張“直通車”
班,無非是想再造就一個“少年班”,再增加一個“實驗班”
或謂“補習班”。這些班的存在,無疑是教育工作者有意無意
地為教育天秤再壓斜點兒,無疑是他們給中國貧困家庭再添“財
-
難” 如此一來,肯定會出現更多成績不佳的學生,而他們
所付出的金錢和時間卻要是成績暫好的學生的雙倍,甚至要三
倍、四倍……難道這就是公平的教育嗎?答案不言而喻,這樣
的教育不僅在時間上不公,在金錢上亦是如此。我們都知道,
凡是學過高中經濟政治的人也都知道,用金錢交換的物品(無
論是有形還是無形)即為商品,既然有這一層關係,那麼售賣
者和欲買者便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學校在通過口碑、媒
介宣傳自己的教學“商品”的時候,家長作為消費者買到質量
差的“商品”在教育買賣中卻顯得不占主動權。他們在買到質
量差的教師的有限時間來為自己的孩子灌輸知識的養料的時候,
往往要花費更多的代價來彌補師資差的漏洞,而身為生產者的
學校卻置身事外,沒有承擔一點兒責任。難道,這就是“公平
交易”嗎?甚至我連指出老師的普通話不標準或他們對一些字
不熟悉的時候,我都會被他們記恨。而這與北京大學的秦春華
教授主張“培養孩子的挑戰權威的勇氣”似有相悖。
這一切,無不在用社會的聲音告誡我們教育改革的根本不
在外表的形式,而在於“釋放”,釋放教師多年來形成的自以
為權威的“清高”,釋放學校和家庭這麼多年自覺地固成“學
校選擇家庭”(每個孩子所代表的是不同家庭的教育成果,而
學校選拔孩子,無疑是在選擇家庭)的“不平等”,釋放孩子
善問敏思的“自覺”。而這個告誡的根源是秦春華教授所說“天
才隻是個‘小概率’事件,萬物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孩子能否
成才也是不間歇地變化,而這變化是有規律可循,提前貿然扣
上會否成才的帽子無疑是揠苗助長”。因而,我們要遵循孩子
的發展規律,善於引導孩子的專注點,做一個有“技術”的家
長和老師, 人才方離你們越來越近, 否則破壞規律就是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