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用分數換取汗水(2 / 2)

的精力,那麼這樣的檢驗結果還能是真實的本身水平嗎?

作業,可以是提高思維學習的輔助機。如果作業的數量超

越學生所能承受的壓力,那它還是一台能幫助學生提高思維學

習的輔助機嗎?

其實,適可而止的教育未必就會輸給奮進多求的教育。

適當的教育

依我之見,適可而止的教育不是說學習到某一階段就放棄

學習的意思,而是指學校在一天之內給學生安排的學習應控製

在學生的精力範圍之內,以學習時間少促學習質量高。

由此鑒之,我認為當今中國的教育形式應從其根抓起,從

其畸形之根改頭換麵,故提出以下小議:

一、課時安排少;

二、學習課業少;

三、家庭作業無;

四、師資平衡好;

五、實踐組織多;

六、課上廢話少。

這六點建議,僅為適當教育所提。要想提高教育質量,要

想提升學率,不一定是時間多、精力多、汗水多就會提高或改善。

麵對現今教育的現狀, 80 後作家韓寒的高中主動輟學現象,

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多”的教育並非是成功的教育嗎?適當的

教育,說不定是成功教育的關鍵點和根本源呢!

總論“失敗”教育

首先,我們要知道:學習和勞動是有一定關聯的。一般來說,

學習屬於腦力勞動,理由是學習要思考,思考要動腦;而體力

勞動(簡稱“勞動”)確是辛苦疲累。

然後,我們會明白:勞動都會累!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

腦力勞動, 其本質和行徑都為勞動, 因此腦力勞動也會使人疲倦。

最後,我們須了解:體力勞動,累在筋骨;腦力勞動,疲

在神經。大腦,不僅僅能令人思考,還能主導肢體運動。

由此可想,如若老師布置大量課業,學校安排多時間學習,

學生還有精力去放鬆嗎?學生還有時間做些其他事嗎?

現狀的回複是:“沒有!”

既沒有,那在長期處於緊張的學習環境中的學生的大腦必

定會有所損傷。在大腦有“損傷”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成績

還會提高嗎?

這就猶如一個機械零件一般,長時間運轉,長期使用,就

一定會損壞,損壞後的零件不能用,其安裝該零件的機器也就

無用,其要完成的任務即無法進行,就不可能完成了。

不過,要是能在這個快壞的零件上抹一抹潤滑劑,說不定

還能修好,就能繼續進行要完成的任務,堅持重複,必能完成。

這個學習的潤滑劑不正是 “適當” 的教育, 不正是 “適可而止”

的教育嗎?

誠然,我們不一定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以做到“適

時學文,餘力再行”,可以用一分分數來換取學生們的一滴汗

水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