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之畔的竹棚草屋(1 / 2)

“嗚——嗚——”,經過一天一夜的航行,兩艘運兵船終於到達台灣,發出嘹亮的汽笛聲,跟離開金門時悶聲不響形成鮮明的對比。

耳際轟隆轟隆的柴油機聲終於停息。薑伯倫從未到過台灣,走上甲板時,在強烈的熱辣辣的陽光下,他的瞳孔來不及放大,以至睜不開眼睛。清風撲麵而來,薑伯倫大口大口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趕緊把肺中那些船艙裏的汙濁空氣排掉。

出現在薑伯倫眼前的是三麵青山,一灣碧海,船桅林立,屋宇整齊。碼頭上白底黑字“基隆”,表明這裏是台灣東北角的基隆港。基隆港海闊水深,是台灣北部最大的海港,是台北市的海上大門。

基隆過去曾被稱為“雞籠”,那是因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是凱達格蘭族,“格蘭”的諧音近似台語之“雞籠”,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雞籠,因而得名。然而,“雞籠”這名字畢竟不雅,清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這裏沒有隆隆炮聲,這裏沒有陣陣硝煙,這裏碧空如洗,這裏海水湛藍。如果沒有旁邊端著槍的押送者,薑伯倫如同踏上美麗的旅途。當然,薑伯倫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到來之前,他的父親一次次押運黃金,就是從基隆登陸,用卡車運往台北的。

這時,基隆碼頭上也停著許多輛美國道奇牌載重軍車,隻是不用來運載黃金,而是運載戰俘。

碼頭在戒嚴。薑伯倫上車之後,軍用卡車拉緊了車上的綠色篷布,於是卡車變成了悶罐車。薑伯倫很想看看台北的景色,無奈視線被厚厚的篷布擋掉。

軍用卡車在不平的公路上顛簸著。約莫過了三四個小時,終於停了下來。厚厚的篷布被掀開,薑伯倫跳下卡車一看,眼前是那麼秀美,迎麵是一大片蔥蘢的草坪,一個碩大的銀鏡般的大湖,一座蓊鬱的大山,令人心曠神怡。野鴨、白鷺鷥在湖麵自由遊蕩。到處是椰子樹、棕櫚樹,還有又高又瘦的叫不出名字的樹。

在這樣仙境般的地方,煞風景地豎立著高高的鐵絲網,崗亭裏站著看守,手持上了雪亮刺刀的鋼槍。最觸目驚心的是,這裏矗立著十六個字的大字標語:“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來自金門的戰俘,便關押在這一座座簡陋的臨時搭建的竹棚草屋裏。第三類戰俘和第四類戰俘分開關押。

薑伯倫後來才知道,這是位於台北市東北的台北縣內湖鄉(今台北市內湖區),叫作內湖集中營。

每50名戰俘,住一間竹棚草屋。進去之後,看守要求戰俘們脫光衣服,去領取兩套國民黨部隊的舊軍服和一條舊軍毯。舊軍服背部縫著號碼,那便是戰俘編號。

換下來的解放軍軍服,全部被裝車運走。

薑伯倫在一張登記表上填寫了姓名、出生年月、籍貫、性別、文化程度及履曆:在共軍擔任的職務,是否中共黨員。此外還要求填寫“兵籍”一欄,亦即在國民黨軍隊內的統一編號,原國民黨部隊番號、官銜,是否國民黨員,何時何地被共軍俘虜,有何專長。薑伯倫在填表時,姓名寫“白倉”,但是加括號注明了“原名薑伯倫”。因為他明白,如果不加原名,他就無法跟他在國民黨第二兵團的軍銜、職務對上號。

開頭幾天,是長官訓話。長官訓話的主題就是“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長官要薑伯倫積極參加“請纓從軍運動”,也就是加入國民黨部隊。

在一個個大的竹棚草屋之間,還有一個個小小的竹棚草亭,名曰“談心亭”。那裏是“心戰總隊”隊員們活躍的地方。所謂心戰總隊,直屬台灣國軍總政治部,而總政治部主任便是蔣經國。

心戰總隊隊員施先生約薑伯倫談心。這位施先生臉色黝黑,看上去像《水滸傳》裏的黑旋風李逵,仿佛是當兵多年的粗人。

薑伯倫信心滿滿地走進談心亭。他按照自己在運兵船上反複思索而定的方案,向施先生進行陳述。薑伯倫一開始,就聲言他是邱清泉將軍的警衛營副營長,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兵團上尉,有三人可以證明。接著,薑伯倫亮出他不凡的學曆,即上海震旦大學經濟係畢業。他還進一步說明,自己擅長英語和法語。施先生也有兩下子,隨即用英語與薑伯倫對話,發現薑伯倫果真英語流利。談話結束時,施先生臉上浮現出難得的笑容,看得出他對薑伯倫十分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