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在緩緩地流淌。波光粼粼,像一條閃光的圍巾,圍在廣州的脖子上。夏日,廣州街頭巷尾的大榕樹翠綠,姹紫嫣紅的花兒把這座五羊城點綴成一座花城。
用黑色瀝青鋪成的新式馬路,正在廣州市內伸展。公共汽車已經出現在街頭。隻是那些小巷依然那般狹窄,連陽光都難以照進去。
一直在上海長大,薑傳賢初次南下廣州,覺得什麼都新鮮。在他看來,廣州的時尚,廣州的西化,廣州的繁華,廣州的富有,絕不亞於上海。
廣州相比於上海是老大哥。早在秦朝,廣州已經建城,而那時候上海不過是東海邊上的小漁村。廣州地處中國大陸南端,前有南海,後有東江、西江、北江三條內河,所以兩千多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最重要的港口。直至1842年上海開埠,憑借東有東海,西有長江,南北有浙江、江蘇為雙翼,這才急起直追,以至超越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和商業中心。
在上海的崛起過程中,廣東商人北上,占據上海商場要津。雄踞上海南京路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貨公司,皆為粵人所開。正因為這樣,廣東人在上海的地位,高於寧波幫。薑傳賢家來來往往的客人,除了寧波同鄉之外,最多的便是廣東人。
薑傳賢走在廣州街頭,先施、大新、真光、光商四大百貨公司,均為廣東人所開設。廣州的高級餐館,比比皆是,南園、北園、泮溪、大三元這廣州四大酒家,乃粵菜經典所在。
薑傳賢發現,廣州人生活悠閑,喜歡泡茶樓,街頭巷尾茶樓星羅棋布。珠璣路的多如樓、三角市的東如樓、海珠路的三如樓、惠福路的南如樓、賣麻街的福如樓、長堤的瑞如樓、河南的天如樓、一德路的寶如樓、同興街的九如樓,這九大茶樓,天天客滿。
薑傳賢注意到,上海有租界,廣州亦有租界。在廣州西南、珠江的一個小島——沙麵,英國的巡警在巡逡。那裏是英租界。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被洋炮轟開中國的大門之後,英國人在這裏建起了一幢幢歐式小洋樓。
不過,此時此刻的廣州,除了濃濃的商業氣息以及英租界裏的米字旗跟上海相同之外,跟浙閩蘇皖贛五省總司令、軍閥孫傳芳統治下的上海相比,最為明顯的不同之處,便是廣州城裏城外皆洋溢著革命的氣氛。
理著平頭、留著八字胡的孫中山畫像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在廣州隨處可見。國民革命軍戰士們戴著大蓋帽,背著長槍,在車站、橋頭、大樓前站崗。一隊隊士兵在街上荷槍而過,腰間圍著又寬又厚的子彈帶,看上去仿佛套著個救生圈一般。
在廣州街頭,最為流行的是《國民革命歌》: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
除軍閥,除軍閥。
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
齊歡唱,齊歡唱。
其實,這首《國民革命歌》是沿用法國《快把晨鍾敲響》的曲調,換了歌詞而已。原歌詞是:
雞都叫了,雞都叫了,
快起床,快起床。
快把晨鍾敲響,快把晨鍾敲響,
叮叮當,叮叮當。
把法國的《快把晨鍾敲響》改造為《國民革命歌》,可謂中國國民黨“洋為中用”的典型。
雖然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病逝於北京,但是當時中國革命的大本營仍在廣州。
薑傳賢在廣州城裏盤桓數日,充分感受廣州的革命氣氛之後,便來到廣州珠江邊南堤2號,那裏的一幢古羅馬圓柱歐式小洋樓,是黃埔軍校辦事處,辦理前往黃埔軍校事宜。黃埔軍校設立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距廣州市水路有30多裏,要在東堤的黃埔軍校辦事處乘坐交通船沿著珠江往東,方能到達黃埔島。
憑著黃埔軍校的錄取通知書,薑傳賢在珠江南堤碼頭登上交通船“大南洋號”。這是一艘柴油機動船,在當時已經是很先進的輪船。薑傳賢記得,當時在上海黃浦江上行駛的輪船,很多是兩盤碩大輪子露在船的兩側,而這艘輪船的螺旋槳是安裝在船艉水下的。一打聽,方知這艘“大南洋號”乃孫中山先生的座駕船,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捐贈,故名“大南洋號”。孫中山先生故世之後,此船用作黃埔軍校交通船。
薑傳賢上了船,旁邊坐滿身穿中山裝式的黃色卡其布軍裝的軍人,亦即黃埔軍校學生。他穿紡綢白襯衫,黑綢長褲,腳旁放著牛皮皮箱,十分特殊。他悄然取下左腕上金光閃閃的勞力士手表。